大众日报望岳谈|白枕鹤的“选择”与德州“吨半粮”

望岳谈|白枕鹤的“选择”与德州“吨半粮”

□周学泽

鸟和庄稼,能联系起来吗?回答是“能”。因为黄河,他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3月13日,泰安东平摄影爱好者在黄河下游最大的湖泊东平湖拍到40余只大型涉禽,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

白枕鹤目前全球范围内不足万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属于湿地安全、动态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种,被称作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白枕鹤的飞来,见证了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图片来源:山东卫视

其实,不只白枕鹤飞驻东平湖,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以来,鸟类数量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2020年以来陆续发现了3种鸟类,保护区成了“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中国黑嘴鸥之乡”,而且还发现了主要生活在非洲的火烈鸟。

1972年至1998年,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当年黄河断流是从入海口慢慢向上赶,河床干透,海水倒灌,大片耕地撂荒,渴死的草木,远去的鸟鸣,人们对生态之殇,曾有切肤之痛。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先知,珍稀鸟类飞驻山东,说明这里有了适合它们生活的湿地场景,特别是黄河流域的水质符合它们的“饮用要求”,这也为生活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

人间四月,黄河大堤下的麦田一碧万顷。2022年,山东提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德州创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要支持德州等有条件的市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打造沿黄“齐鲁粮仓”。 建设“齐鲁粮仓”,离不开科技、管理,更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

近年来,山东锲而不舍地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出台实施系列规划,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岱青海蓝、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2年7月,因为两年间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山东作为受益方,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此前2021年,山东省与河南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黄河流域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水质下降一级,河南给山东6000万;水质上升一级,山东给河南6000万”,“以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由国家提供数据,形成了上下游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新格局,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样板。

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高质量发展又为生态保护护航。黄河在山东境内河道全长628公里,保证这么长的河道“不污染”,必须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好污染问题。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工业污染治理,到2025年,沿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黄河流域为重点,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清废行动”。3月23日,记者在信发集团看到,企业发展已经实现三大循环:电厂内部的循环;电解铝到化工产业的循环;工业到农业的循环。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全部实现了有效利用,实现零排放。

“上下游”治污在跨省“鲁豫有约”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山东省内流域治理迈出新步伐。2021年9月,山东全省301个跨县界断面全部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底,各县(市、区)共兑现2021年第四季度补偿资金3.24亿元。

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紧密相连。鲁迅在《这也是生活》里曾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鸟、庄稼、水息息相关,也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