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 德州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强力突破系列报道之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市上下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加强帮扶,挖掘潜力。去年,开发乡村公益岗位5.6万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增速居全省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土地托管流转,保底还分红

“仅玉米一季,一亩地就拿到1025元的分红,这都是党支部带领的好。”临邑县翟家镇四合农业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刘金东说。

“我带着10亩地加入合作社,每亩地保底600元,还有二次分红,平日里我和老伴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比自己种地合适。”庆云县崔口镇后程村村民崔敬海说。

“农田以入股形式托管给镇里的合作社,耕地、播种、农资供应、植保、收割等等都不用操心,年底还有保底分红,省心省力又增收。”夏津县新盛店镇东风村村民李其华说。

……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现场推进大会提出,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增长6.5%以上。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怎样才能用好土地资源,把农民增收嵌入农业发展链条?德州探索出路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开展托管服务,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经营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土地托管服务促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流转、托管等方式,使土地经营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集中,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农业生产实现了供种、深耕、播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管理“六统一”,机械化率达到100%。”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目前全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4159个,通过实行“六统一”管理服务,实现了粮食产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为促进农民增收,齐河县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还探索了“保底+三三四分红”的全托管模式。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由村集体把零散小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全权托管给服务公司,除了农户有保底分红外,其余盈利部分服务公司占三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占三成、农户占四成。公司总经理李朝纲表示:“这一模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可以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还能为农民和村集体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

用好农村资源,“一地生三金”

3月27日,走进宁津县柴胡店镇桃源里社区,一座座二层小楼白墙黑瓦、方正整洁。“新房宽敞明亮,住得很舒心。出门就是产业园,工作也方便。”社区居民李亮亮说。

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强村共富。宁津县选择创新“三类地”改革,让“一地生三金”。

“我们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系统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闲散地盘活利用、‘飞地’抱团发展,探索形成了农业园促增收、工业园带致富、新家园提品质的‘三园共建’路径。”宁津县县长王成介绍,具体工作中,坚持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后组织村庄拆迁、旧村庄土地复垦,复垦整理出的土地并入大田,腾出指标用于乡镇工业园建设,搬迁上楼后的群众在乡镇工业园就近就业,从而实现“人地产”结构性重组。

柴胡店镇是宁津县推进“三类地”改革的“试验田”。镇党委书记徐显法说,“一地生三金”就是土地流转生租金、入园打工生薪金、股权分红生现金。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支撑,经济发展越快,建设用地需求量越大,而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农村闲置宅基地也越来越多,农村发展的核心就是把闲置的资产变为有效的资源。

通过改革,宁津县2022年有7197名农村居民迁入新居,乡镇驻地面积增加了1.2平方公里。腾退出的土地指标主要用于产业园区建设,全县12个乡镇(街道)建起工业园区,吸纳了15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2.5万名农民就近变成产业工人。李亮亮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与社区毗邻的工业园区上班。“这个园区离我家不到1千米,我在电梯厂上班,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他说,桃源里社区有40%的居民成为产业工人,每户每年平均增收3万多元。

开发公益岗位,兜底促就业

3月27日上午9点,武城县武城镇桃花店村村民于世昌准时来到村委会“打卡”上班。2005年,他做了双腿的股骨头手术,不能再干重活,还要负担孩子的学费,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县里开发了公益岗,我当起了村庄环境巡护员,每月增加一些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他说。像他这样的公益岗人员,全镇共有370人。

如何兜牢底线、推动共同富裕?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围绕公益岗开发、技能培训等推出系列措施,让农民在家门口端上“薪”饭碗。

“公益岗托底安置的是就业困难人员,乡村公益岗主要安置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含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员、农村残疾人、农村大龄人员等4类。”市人社局副局长尚键介绍,去年全市共开发乡村公益岗位5.6万个,今年将继续开发3.9万个。“我们会对现有公益岗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实际效果和基层需要,推动岗位开发更精准、更科学。”他说。

为更好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我市还从强化技能培训入手,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家住乐陵市市中街道五里庄村的王悦焕,经过家政母婴护理培训后,45岁的她已成为一名合格的月嫂。王悦焕之前在工厂工作,2022年了解到月嫂这个行业市场需求很大,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农民技能培训。通过老师面授、线上教学等形式,她深入了解了婴幼儿发展的基本特点、生长规律以及护理基础知识。培训结束后,考试合格还拿到了职业技能证书。“不用去城里,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专业护理知识,省时、便利、省心。”参加培训时自己没花一分钱,工作后每月能收入8000元左右,王悦焕感到由衷高兴。

“今年,市人社部门将围绕产业和就业需求,持续开展重点群体专项培训,组织实施好‘鲁菜师傅’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等特色项目,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同时,还将抓实抓好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推进县市区公益性零工市场实现全覆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对接、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困难援助、权益维护等服务,促进他们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的就地就业。”尚键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郑若祥 陈自伟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