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思维激荡话振兴——专家学者围绕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行研讨

10月16日上午,“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1”在我市正式拉开帷幕。主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情况,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路径,进行了一场高质量的研讨。

着眼新发展格局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察势者胜。“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铺展开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围绕新发展格局下怎样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演讲。

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它的提出,既是源于疫情影响下国际贸易萎缩,也源于美国的影响、经济的基本规律。“制造业规模经济大,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国内经济规模小,国际市场的比重就越大,国内经济体量越大,国内自己能消化的比重就越高。”林毅夫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和服务业比重的增加,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下降,国内循环的主体部分会更为加强,这已然是一个事实。

做大经济规模、提高服务业占比前提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如何提高?林毅夫认为,关键是在市场经济当中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在新发展格局之下,乡村振兴可以按照既定的道路继续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粮食是土地密集型的,相对来讲,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所以比较优势会不断变化。”林毅夫认为,在坚持国内粮食自给的同时,采取粮食进口多元化战略,也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和投资,把国外耕地多、有粮食生产潜力的国家培养起来成为中国的粮食进口基地之一。“即便如此,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是非常重要的,要坚持耕地保护不放弃。同时,要在给定耕地的状况下,不断提升技术,制定粮食保护政策,产出满足不断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农产品。”林毅夫说。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长樊胜根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振农业食物系统是一个重要发力点。农业食物系统是指食物通过价值链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以营养和健康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和食物系统,应该加大政策、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生产更多健康营养的食物,让农产品受欢迎、农民得实惠。”樊胜根说。

找准乡村振兴着力点

破解人才振兴瓶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当前,我们思考‘三农’问题更多地从工业化、城镇化等角度考虑,而对乡村振兴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关注不高、研究不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元春说。

刘元春重点剖析了人才振兴面临公共服务和治理人才缺乏、科技人才与农业发展不匹配、“三农”人才分布不均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农业吸引人才的诸多利好条件开始显现。一方面,外出打工与本地打工的收入差距在收窄,更多农民愿意留在本地打工;另一方面,农民外出打工平均收入已经高于大学生的起薪,大学生流向农村的动力机制开始形成;此外,涉农板块的利润率开始高于建筑业甚至批发行业,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收益正在大幅上升。“ 这些变化是提升人才团队的重要抓手,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是对现有‘三农’人才存量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还是通过人才回流做大增量。”刘元春说。

围绕“三农”领域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布局,刘元春建议,应该以产业为抓手,借助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规划、制度、体系,从而激发“三农”人才活力。

当前,“三农”吸引人才的模式是“乡村提出需求、政府发布订单、专家组团承接”,“引导人才扎根农业,前期以政府规划、引导、补贴为主,但是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市场导向。这就需要搭建人才匹配平台,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刘元春说。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提升农业生产质效

“虽然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痛点,很多问题,需要依靠科技解决。”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说。

眼下,邓兴旺团队已经在潍坊市建立了北京大学农业现代研究院,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科技研究。论坛上,邓兴旺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大豆产业上的新探索。

中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数据显示,我国一年大豆需求量为1.2亿吨,1亿吨要靠进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邓兴旺团队开展了玉米大豆间作技术,实现大豆亩产170公斤。“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可实现用药量少、产量高、天然防病、虫害区隔、固氮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诸多效益,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邓兴旺说。

但同时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没有适合的机器进行播种、收割、打药、施肥;二是没有针对间作模式培育新品种;三是大豆和玉米除草剂不同,导致除草难。

“山东是农机生产大省,拥有培育新品种的科研强项。”邓兴旺希望,通过与山东省紧密合作,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彻底解决我国大豆缺口问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任立松 邓静 王德鹏
编辑|屈大鹏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