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潘玉毅:纳凉

如果说夏天还有什么值得人期待的事情,我想纳凉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件。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写过一首《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人夏日里消暑纳凉的生动画面来。许是天太热了,日头太猛了,诗人执着一根竹杖朝着树荫急急而奔,在画桥南畔觅得一处阴凉之地,支起胡床,高枕而卧,这一睡就是一整日。待一觉醒来,明月东升,船笛参差,池里的莲花暗香杳杳,让夏日的暑意减了几分。

可惜的是今人纳凉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空调房里呆着,而不是将自己放归大自然。但时光倒退二十年的话,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二十年前的人们是这样的——

白日纳凉,可躲树荫下。一碗凉茶,一把大蒲扇,就着三五只鸣蝉不成调的曲子,在没有空调的从前,这已是最高版的配置。若你生长在山野间,还可以戴上斗笠跑至山腰处,找一株寿命已达百十年长的老树,躺在树下或在树杈间望着天空发呆,也可在溪水边躲一日光阴,抑或在山间寻一处亭子,雷雨不来,尽可以呆到炊烟四起再回去。

夜间纳凉则要有趣许多,庭院是人们最常呆的地方。暮色四合时分,虫儿出洞,蛙声四响,人们吃过晚饭,闲来无事,打几桶井水浇在脚上、地面上,让暑气随着“滋滋”的声响随着脚上的丝丝爽籁一点点散去,并将西瓜啤酒吊在井里,这样捞上来的时候就能多几分清凉味道。忙碌了一盏茶之后,大人与小儿各自端着椅子、板凳出来了,因为天还有些热,风还有些熏,小孩子把背紧紧贴在“懒椅”上,凉意蹭得一分是一分。大人们也没有闲着,除了聊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不忘照顾孩子的情绪。于是,几个故事,几颗星子,时光慢悠悠地过去了,暑气也渐渐地消散了。待吃过井里的“夜宵”,回屋睡觉,这一日便结束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赵治红
审核|钟伟 终审|朱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