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齐河县大清河公园里的晏婴像
晏子执意辞邑为哪般
□赵方新 李兆霞
2500年前,齐国宰相晏婴于退休前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为后世树立了政品和人格的完美典范:他向齐景公提出,要把以往封赐给自己的食邑统统退还给国家。
齐景公惊诧不解,晏子态度坚决,事情一度僵在那儿。
一
晏子,春秋后期齐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殚精竭虑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长达半个多世纪。正因如此,国君对他的封赏也就司空见惯了。
据载,晏子的父亲名弱,因功封于晏(即今齐河县晏城),因此得姓为晏。晏子继承了父亲的封地,他退休前辞封的食邑里,晏城是名称最确凿的一处。
晏子为何会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出格”之举呢?
这当然跟晏子对功名利禄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国君给个人的爵位和赏赐,并非为了一己的享受和荣耀,而是让自己在自我的位置上尽心尽责,使国家之利惠及大众。
一次,田桓子陪齐景公饮酒,看到晏子走过来,不怀好意地说:“国君您该罚晏子酒。”景公问为什么,田桓子说:“您看晏子身穿布衣麋裘,乘驾柴车劣马来上朝,这是隐藏君王您对他的赏赐啊。”
晏子解释说:“君王赐臣卿位来尊显臣,但晏婴不敢因为显贵而受命啊,是为奉行君令而受命;君王赐臣百万钱财来富厚臣家,可晏婴不敢因为财富受命啊,是为让君王的恩赐通达于更多的人,彰显君赐。可至于乘驾弊车劣马来上朝,臣想这并非是臣的过错。”
景公听后心服口服,最后田桓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倒被景公罚了酒。
公元前545年,齐国权臣庆封因为专权,受到众大夫的联合攻击而出逃。众大夫瓜分庆封的财产,“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晏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种反常表现,不能不引人猜疑,齐大夫子尾问他:“富贵是人人所求的,你怎么不想要呢?”
晏子诚恳地答道:“我反思庆封为什么会败亡,原因就在于他的封地太多了,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贪得无厌,终致身败名裂。我现在封地不多,不会使我的欲望膨胀,要是我领受了邶殿,也就满足了我的私欲,最终会导致和庆封一样的结果。”
接着,晏子表明了自己的“财富观”,他说:“财富就像布帛有规定的幅度一样,要为它制定一定的限度,而不要使它突破限度。人人都想得到财富,但必须把端正道德作为幅度,这样才能使人们对财富适度追求而又不任意挥霍,这就叫幅度之利。”
二
晏子的财富观放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可以作为我们修身养性的圭臬。
有一次,齐景公想把平阴和槁邑这两所“美邑”封给他,他毫不含糊地拒绝了,同时批评了景公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景公问他想得到什么样的封赏,他说:“不是我不想要富贵,但要先国后身,给我最好的封赏,就是实行开放渔盐市场、减低农业税收、放松刑法这三条利国利民的措施。”
晏子凡事以国家和百姓为出发点,对个人封赏不放在心上,他提出的先国家后个人的观点,跟宋代名臣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晏子春秋》还记载了另一件晏子辞封的事。晏子做齐国相国三年,政通人和,国内大治。但有人告诉齐景公,看见晏子吃中午饭时,肉食少得可怜。景公于是决定把都昌封给他做食邑,毫无悬念,晏子再次拒受了。
晏子解释说:“富而不骄的人世上少有,贫而无憾的人,我算一个。我为什么能做到贫而无憾呢?这是因为我把贫困当做了自己的老师。现在您给我封赏,这是要撤换我的老师啊。我的老师被轻贱了,封赏被看重了,这样不好吧,所以我要辞封。”
“以贫为师”,是晏子在深度了解人性的弱点后,给出的个人操守底线。贫寒,通常为人厌弃,但在晏子眼里是砥砺节操的磨刀石,是淬炼精钢的烈焰。他的这一观点跟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固穷”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殊途同归,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库。
几年后,忘性挺大的景公再次想把台和无盐两所城邑封给晏子,还是被晏子拒绝了。
晏子退休前,还有几处封地属于他,已经不可考知了,但他继承自父亲的晏城,肯定还在他名下,而且很有可能是这次辞封的重点对象。
这次景公没有妥协,而是有点伤感又有点执拗地说:“从我们先君丁公到现在,齐国大夫中,从来没有年老了就归还食邑的人,您这样做,是有违国家固有法规的,是在抛弃我啊。”
晏子依然是循循善诱:“我听说古代侍奉君主的人,都是权衡自己的道德然后决定俸禄的。我年老了,道德微薄,缺乏才能,不能像壮年时那样为国效力了,却仍然享受丰厚的待遇,这就是在掩盖君主的贤明,而纵容下边的人贪婪啊!不可以这样做。”
景公也引经据典地说:“从前,我的先君桓公,因管仲为齐国的政事忧虑操劳立下了大功,所以当他年老后,桓公封赏他,连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得到了惠泽。而今,我也想仿照此例,让您的子孙后代享受同样的恩惠,难道不行吗? ”
晏子答道:“管子侍奉桓公,桓公的道义超过了其他诸侯,恩德普施于百姓。而今,我侍奉您,国家仅仅和其他诸侯国处于同等地位,在百姓那里却聚积了许多怨恨,我的罪过不小,可是您还要赏赐我,难道我这个不贤德的父亲,还要替不贤德的子孙接受丰厚的赏赐,因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道义吗?”
双方相持不下。晏子只好默默退出朝堂。
过了几天再上朝,晏子找个机会,还是把封邑交给了景公,顺带交还了一套马车。
三
晏子辞封,世代美谈。位于今天京沪铁路线上的晏城,虽然在晏子生前已经把它归还给了国家,不再属于晏子的食邑,但晏婴去世后2500年来,晏城仍以晏为名,从未改过一次名,从中可见人们对这位千古名相的钦仰之情。不仅如此,当地人还修了晏婴祠,供来往行人凭吊缅怀。200多年前,乾隆皇帝路过此地,遥想先贤风采,赋诗以赞:
彰君赐固服桓子,执彼鞭犹慕史迁。
羸马敝车一时耳,晏城千古属斯贤。
晏子辞邑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为国家公职人员,要有以身许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一味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论功行赏,更不能因为有所付出而滋长个人的贪欲,向国家伸手,向百姓索取;对财富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制度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以贫为师”,可以历练身心,可以高远志向,可以坚贞情操。无疑,晏子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晏子文化,尤其是晏子辞邑展现出的“国之大者”的无私胸襟,“以贫为师”砥砺个人品质的独特风范,都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追慕先贤,绍述古德,历来是中国人的风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思想精神遗产,今天的人们更是责无旁贷。
在齐河县城大清河风景区内重修了晏婴祠,里面有一块刻着一个大大的“穹”字的石碑,立于碑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风云际会,谛听到一声声先哲穿越时光的叮嘱和教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