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传承,让杂技再现艺术青春


宋艳丽


11月14日,宁津县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们来到杂技艺术学校,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并与这里的学生互相交流,研讨传统文化艺术。让非遗有传承、再现艺术青春,宁津人在行动。

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县作为北方杂技艺术的发源地,在杂技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自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艺,人人有两手”是对宁津县杂技文化艺术发源地的生动写照。宁津县杂技团、杂技艺术学校输送的杂技人才在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参与演出并获得国内外大奖,杂技已经成为传播宁津文化的一张名片。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杂技、演杂技的人越来越少,同样类型的节目,各级部门杂技团体在灯光效果、舞美、动作衔接上设计不同,呈现效果迥异,这体现出对杂技艺术的认知差异、传承力不足。如何让杂技艺术在传承中创新,焕发青春光彩,相关部门应该在传承文化、政策扶持、扩大宣传上下功夫。

传承杂技,文化内核不能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乡镇杂技文化,走访老艺人,收集杂技老物件、老照片,对杂技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系统整理,理顺杂技文化脉络,为更好地传承发扬杂技文化奠定基础。作为杂技发源地的宁津县,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努力。早期杂技班的传承人、杂技起源村的村民都是杂技艺术传承的见证人。相关单位通过走访杂技专业村、黄镇杂技庙会遗址等对杂技的发展历史、杂技班的情况以及保存的老物件重新归纳整理,对濒临消失的古老杂技杂耍类、技巧类等类型的杂技节目,进行重点挖掘,对“古老中幡、空中飞人、爬竿、蹬技”等杂技节目重新编排,老节目融入新内容,使杂技节目更耐看,更新颖,凸显了地方特色。

政策扶持为杂技传承保驾护航。杂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和关注,宁津县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在杂技起源村建立有关杂技的墙画,建立富有杂技特色的文化公园、邀请传承人开展杂技艺术交流会,撰写杂技文化书籍等,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活起来。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每年为杂技团输送杂技人才,宁津县从解决学校师生的困难入手,联合教体局在学校老师的应聘、学员的学籍以及杂技演出道具的购买配备等方面重点扶持,确保杂技人才培养不断档,杂技传承有动力。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杂技文化的普及宣传,是杂技传承创新的有效助力。近几年,宁津县深入开展杂技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现场互动、现场演出方式,在全县中小学校进行巡演,让杂技文化深入中小学生生活。还举办国家级杂技文化艺术培训班,邀请全国各地的杂技精英来宁津分享杂技成果,交流经验,提升了宁津杂技、德州杂技的知名度,为杂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作者单位: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