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松
最近,德州不少校园里刮起了“非遗风”:非遗项目展演、非遗技艺体验、非遗课程开设,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现代化的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传统文化色”,让活力四射的青少年沉浸式体验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与历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把非遗同美育、德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动手实操,编制或绘制成各种具有主题特色的作品,无疑是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深入推进文化“两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有效途径。
非遗进校园,是传承传统技艺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德州各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心里播种了一颗传承的“种子”,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扎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平大秧歌,几年前,年轻人只知道它是非遗项目,但具体的内容却不甚了解,更别说扭上一段。近几年,临邑县德平镇白麟小学经过请教年长的传承人,对大秧歌的风貌予以详细汇总,完善成具有体系化的校本课程,让德平大秧歌再次走进青少年的心中。临邑县兴隆镇中心小学的传统戏曲“一勾勾”,齐河县第五小学的黑陶、剪纸等,也通过“进校园”,再次走进群众的视野。
非遗进校园,为激发校园活力添“一把火”。如今,不少学校仍然存在灌输式教育模式,特色课程活力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效果不佳。非遗进校园充实了学校课程,创造了新颖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在亲身操作、协同合作中将知识与美育、德育相融合,让校园充满激情与活力。
非遗是活的文化,需要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感受文化精髓、收获成长。临邑县德平镇郭湾小学以秸秆扎刻“非遗”项目为基础,结合红色历史素材,编纂出高粱秸秆校本课程。在提升学生思维发散力、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使学生手工搭建出生动的红色主题作品,在文化浸润中为学生塑魂,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绽放,文化印记在校园中流传。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从而形成独特的非遗进校园文化品牌。现在,每逢学校活动,德平大秧歌都会在白麟小学一展风采,这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圈粉”青少年,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兴趣,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值得再推广!
(作者单位:临邑县教体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