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时代光彩,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使命。
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呵护培育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让群众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文化认同,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行列中。以武城县李家户镇“武城架鼓”非遗传承人丁文远为例,他的鼓点铿锵有力,每一段都有据可查,了解历史背景后再去听鼓点变化,让人顿感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省级非遗“花杠舞”的传承人崔振江则通过改良演出道具,让“花杠舞”走进校园,推动了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有效创新激发文艺活力。近年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轮番上演,受到观众的喜爱。让优秀传统文化“潮起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德州市杂技团创作的大型音舞诗画杂技剧《山水国潮》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完美融合,他们用深受当下青年人追捧的“国潮”作为主线,完美诠释了守正创新。“国潮”是年轻人引领的时尚潮流,但也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创新的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更多注重继承与创新的融合,打造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共鸣促市场共赢。作为山东文化品牌之一的“山东手造”工程,成了链接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与多元产业业态的重要一环。全省各地推出形式多样的特色手造产品,发展形成一大批手造专业乡镇、村庄,“山东手造”日益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技艺得到市场认可,鼓励着更多手工匠人潜心创作,用产品打动观众,以观众口碑提升产品销量,形成良性循环。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德州也把红绿彩、黑陶、地毯等传统非遗搬进了旅游景区,增加产品销量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知名度。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种热爱。德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敢于“破圈”,让那些承载着历史变迁、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智慧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从欣赏者变为传播者。
(作者单位:武城县李家户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