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融入日常,非遗有“N”种打开方式


张兆坤

日前,德州市宁津县棠湖小学在山东省校本课程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陶埙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也是棠湖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在宁津县棠湖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六孔、十二孔陶笛,高年级学生则学习陶埙演奏和制作。

过去,非遗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是一种被动传播,创新与传承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传承人才能体会;现在,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传承,非遗创造美、欣赏美的实用功能灵活融入现代生活,“N”种打开方式尽显传统文化之美,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遗进校园、融入教学,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为推动非遗普及教育,宁津县鼓励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适宜青少年的教学材料,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进企业、进村落、进场馆,以图文展示、作品展览、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将非遗文化带入千家万户。2021年年底,央视“中华礼乐”春晚节目组曾向棠湖小学抛出“橄榄枝”,孩子们携《苏武牧羊》登上大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现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

非遗艺术生活化,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宁津县保店镇打造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不仅使剪纸这门地域特色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还为宁津县下岗职工、农村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等搭建了就业平台,通过剪纸技艺培训,创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有人教、有人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节会搭台,非遗唱戏”,让文旅融合“活”起来。宁津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深度挖掘宁津杂技、宁津斗蟋、宁津戏曲、宁津美食等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讲述广大非遗传承人、保护者以及民间文化、技艺、绝活继承者的故事,同时,加强非遗品牌建设,积极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打造黄河大集之非遗大集、蟋蟀文化节、啤酒美食节等,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构建了集非遗文化挖掘保护、创新开发、市场推广、技艺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为一体的“活力非遗”新业态。

让非遗融入日常,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大力引导公众树立支持和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保护非遗的良好局面;还要切实做好普查、挖掘、研究、阐释等各项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培训、管理和传承机制,对传承人技能、技艺等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实行有效保护,并为传承人提升技能搭建平台,努力实现“人存艺续”,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发展。

手上的技艺,心中的记忆,就像一团火;前辈怀揣火种穿越时代,后辈悉心呵护用心传承,唯其如此,非遗的故事才能绵延不绝,文化自信才能得以彰显。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