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人才引流浪涌 厚积发展势能


□希音东听

11月10日,市委书记田卫东赴京拜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对接活动,推进合作事宜;11月18日,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分赛举行;12月3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德城区深度合作签约暨(京津冀)山东博士生联谊会(德州德城)“博士小院”揭牌仪式举行……人才引流一浪高过一浪,势能积累一层厚过一层,这是德州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引流的生动缩影,也是德州依靠人才增强发展动能的具体体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出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将德州列为京津冀一体化城市,与首都经济圈共谋合作发展。

加入了京津冀“朋友圈”,怎么把产业活水引入德州?招才引智成为首选。

招才引智核心是抓住人。要想办法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不能光琢磨自己需要什么,还要想想对方需要什么,不能只强调自己能提供什么,更要看双方能共同得到什么。需求了解得越详细,政策投放得越精准,服务越是“正中靶心”,留人的胜算也会更大。

引才最需要诚意。能打动人的诚意,莫过于多为对方着想,多问他们的现实之需、发展之需。每个人才发展的规划不同,个性、志趣、愿景不同,对发展环境也会有不同的期望。要想真正打动人,远不是一本精美宣传册、一叠厚厚的人才政策所能解决的。把“问需求”放在前,多听听人才的心声,多摸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需求点,把人才成长、企业壮大与地方高质量发展更好结合,体现的正是助力企业发展的诚意,是尊重人才、激活人才的诚意。主动转观念、转作风,靠前服务,贴心关怀,更能拉近与人才、与企业的距离,展现良好的政务风貌、营商环境。

招才引智不能贪大求洋。人才引进不是越多越好,层次越高越好,而是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大上”。人才引进要注重精准,摸清摸准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德州就坚持靶向引才,围绕重点学科、重要产业、重大平台,增强招才引智的针对性。引进的人才突出实用,科研领域引高端人才,企业车间引技能人才,广大农村引专业人才,做到了“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什么岗位引什么样的人才,把最合适的人才引进来,“不选最贵的,只选最对的”。

招才引智应抓细、抓小、抓实。要想成为笑到最后的求贤若渴者,决定因素不是优越的福利待遇,而是可预期的干事创业前景,涵盖产业基础好、营商环境优、发展潜力和空间大等诸多比较优势。要形成招才引智的这些比较优势,必须抓细、抓小、抓实。从引才手续网上办,到求职信息便捷填,再到人次与项目“匹配”,这样细节贴心的服务,都能更好地跟踪、服务人才,吸引人才。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良好的人才体制、科技体制是基础。近年来,德州从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各方面、全链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育人选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构筑人才制度优势无止境,在人才竞争更激烈的当下,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才能使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