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雷
近日,2023年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全面展示了今年以来我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总体情况和丰硕成果。作为山东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德州正充分发挥其农业资源优势,建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扛牢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
“米袋子”里藏着“吨半粮”产能创建。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如何确保京津冀地区粮食供应充足、质优,成为近年来德州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早在2009年,德州已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21年,德州瞄准“一年两季亩产粮食达到一吨半”的产量目标,在全国率先启动“吨半粮”产能创建行动;2022年,全市粮食年产达153.7亿斤,120万亩“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1490.1公斤。这些屡创新高的产粮记录,离不开德州对于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时刻铭记,离不开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内涵要求的牢牢把握,离不开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的齐抓共管,更加离不开的是这座产粮大市对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职责使命的深刻诠释。
“菜篮子”里装着“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如今,德州凭借优质蔬菜短期育种、水肥一体化介质栽培、智慧大棚、地热供暖等各类先进农业科技,让高品质蔬菜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今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中,由德州企业研发的2种农作物3个优良品种榜上有名,一个个口感好、抗病强、产量高的蔬菜种子经过繁育、播种、成熟,产出的菜品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除了品质优良,蔬菜的各项信息也可清晰溯源,搭乘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互联技术,农产品溯源码可全方位连接农产品生产、检验、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德州的蔬菜产品实现了有“码”可循、一“码”追踪,让京津冀地区的“菜篮子”不仅装满了新鲜蔬菜,也装满了绿色和安心,真正“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果盘子”里盛着“特色种植”产业模式。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说起水果种植产业,德州可谓是“瓜果飘香”,不仅有夏津桑椹、乐陵小枣、沙瓤西瓜这些家喻户晓的代表性水果特产,近年来更是发展起无花果、大樱桃、黄金梨、油蟠桃等高附加值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构建起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吸引了京津冀地区众多游客来德州的特色果园观光采摘、体验原生态田园生活,唱出一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田园牧歌”,让“德州味”更加丰富多彩。好果献给好客人,德州人实在好客。今年,德州成功举办了对接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等商贸活动,扎实推进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建设,在北京市大型商超、农批市场设立德州优质农产品专卖店,一件件饱含德州特色口味的农特产品借着绿色供应渠道顺利摆上了大城市的商品货架,打造面向京津冀的“中央厨房”。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德州在农业供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愈加凸显,放眼万顷高标准农田,细数各项现代化农业科技,德州正从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不仅有底气也更加有能力履行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的职责,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中展现“德州担当”。
(作者单位:武城县委组织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