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东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系着经济发展大局。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在就业中,大龄失业者与残疾人等群体,因年龄、身体与技能等方面存在弱势,导致就业有一定困难,而设立公益性岗位,便是打通困难人群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
就业是个人生存与家庭幸福最基本的保障与依赖。一个人若长期不就业,会产生焦虑,在萎靡不振中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在就业困难人群中尤为凸显。而就业可以让这些困难群体更好融入社会,既增加收入,让生活有经济来源,也是涵养个体精神的最佳“药方”。开发设立公益性岗位和零工市场,建设“德益”公益岗品牌,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协管员等特色公益岗,出台公益岗规范管理“28条”措施,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51887个……德州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既拓宽了困难群体就业渠道,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益岗开发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设岗。一些地区,公益岗设置存在“一刀切”现象,不考虑地方实际,只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设置岗位,导致有的岗位供过于求,有的岗位人手短缺。公益岗的设置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让公益性岗位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如庆云针对脱贫仍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大龄人员、户籍在村民委员会的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等群体,设置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四大类13种公益性岗位,让岗位人员从事护林绿化、村容保洁、养老护理、道路水利公共设施管护等工作,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工作量每月给予生活补贴,为公益岗开发利用、保障公益岗人员收入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当然,公益岗的开发设置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政府部门应扩大投资,增加岗位数量,提高补贴标准,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企业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尽己所能为公益事业作贡献,肩负起社会责任,尽可能多地提供工作岗位资源;社会各方面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协助政府进行此项工作,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不能被动坐等,要主动通过岗前培训,提高自身素养与技能,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公益岗开发对困难群体来说增加了收入、更好地融入了社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公益岗必将发挥出更大作用,让人人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