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坤
村史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是激活乡村文化记忆的“活教材”,是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近年来,德州市持续推进村史馆建设、改造、提升,将村史馆打造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村史馆见证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后代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为让村史馆“各美其美”,德州市很多村史馆在提升乡土味上下功夫,除了将过去生产生活的“土宝贝”收集保存起来,还深度挖掘具有本村特色的历史,将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整理、展示,从而体现乡村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地处冀鲁交界处的宁津县保店镇黄镇村杂技古会盛行五百年,黄镇村在杂技古会遗址上建设村史馆,制作模型再现杂技古会盛况,唤醒黄镇村与杂技文化共生共荣的历史记忆;宁津县长官镇刘宅村民风淳朴,抗日战争时期有6位英烈为国献身,刘宅村根植本村红色历史文化土壤,打造以红色家风为主题的村史馆,接地气、聚人气,发挥了村史馆存史、资政、育人功能。
村史馆是凝聚人心的“加油站”,汇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村史馆不只是为了陈列而陈列,可以探索空间叠加使用,更好地发挥村史馆的惠民属性,比如,宁津县大柳镇大东村村史馆定期开展民俗艺术展演,老农民、老手艺人指导前来参观的群众沉浸式体验旧时劳作生活场景,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力。另外,文化也反哺乡村建设,有的村史馆与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进行功能整合,大家在村史馆里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商议村中事务、直播带货农产品等,并定期举办专题展览、讲座;有的村史馆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科学选址,打造“帐篷基地”,开展露营、露天观影、夏令营、团建等户外活动,走出一条“富脑袋”与“富口袋”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建好村史馆值得称赞,如何管好村史馆更值得深思和探究。管好用好村史馆,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力量,让群众服务群众,从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村里不乏热心肠、威望高、能说会道的老人,可以安排他们担任村史馆的管理员、讲解员,让他们讲讲村庄的人文延续、发展变迁,让年轻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村史馆不在量而在精,高质量的村史馆才能讲好乡村故事、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就能让村史馆发挥守住根脉、留住乡愁、反哺乡村的作用。
(作者单位:宁津县融媒体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