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引 千方百计做大群体——增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系列述评①

民营经济发展,必然要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增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只有群峰竞起、铺天盖地,才能培大育强、顶天立地。

2月19日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了“千方百计做大群体”的新要求,明确释放出做大经营主体规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强烈信号,这是对德州发展实际的科学研判,必将对德州民营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全民创业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德州民营经济起步早、基础好,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民营经济在规模和层次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当前,我市要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首先要把扩总量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大小一起抓,培育引进各类经营主体。

2023年,德州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民营经济乘势而上,经营主体总量迅速扩大,显现旺盛生机与活力。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经营主体规模历史性突破60万,增长21.2%,居全省第1位;新登记经营主体增长40.4%,居全省第3位。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争取经营主体突破100万,形成百万大军闯市场的生动局面”。当前,新一轮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全市经营主体规模只要继续保持如2023年一样的20%以上增速,三年内完全可以实现既定目标。

▲位于天衢新区的国家北方应急(医疗)救援综合示范区一期已吸引几十家企业入驻,二期正加速推进,聚力打造应急医疗产业区域标杆。记者路龙帅摄

继续保持好德州经营主体规模持续壮大的好势头,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省密集出台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市级层面也积极探索“信用+承诺+容缺”三联动极简办改革,创新推出“五零登记一体化”改革、登记注册便利化规范化改革等新举措,不断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减税降费。这次大会,我市同步印发《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若干措施》等新政策。其中,围绕发展壮大经营主体,专门推出了民营市场主体培育行动等多项新举措。下一步,只要我市认真实施好、落实好政策,让好政策真正取得好效果,就必然能让更多经营主体增强发展信心,感受到融融暖意,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壮大。

做大民营经济群体,不仅需要有数量上的扩张,也要有产业层面的扩张。目前,全市已培植省级以上产业集群15个,宁津电梯、临邑食品加工、武城暖通空调、夏津纺织品等都初具规模。下一步,要加强行业引导,不断放大各县市区既有产业优势,一手抓新项目引进、一手抓老项目培育,持续做大各地特色产业,激发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

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为经营主体更好集群集聚发展搭建平台载体。近几年,我市不仅2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取得长足发展,而且80%以上的乡镇也都建有产业园、返乡创业园。这些平台载体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的主阵地,务必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功能,建好用好这些平台,引导培育省级以上产业集群、市级主要支柱产业、县市区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努力实现抱团发展。

壮大经营主体规模,更要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当前,我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力涌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生机勃发,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持续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必须引导帮助经营主体投身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靠前布局战略性新赛道。回顾过去一年,我市各县市区均在新赛道上落子布局。天衢新区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区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链”,现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121家。庆云县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工业强县突破口,目前年产2万吨锂离子纳米导电剂、年产3000吨高纯碳纳米管等10余个重点项目均在当地有序推进。继续壮大民营经济,我市要继续着眼新赛道,集聚新优势,着力引进更多高新项目、更多民间投资,持续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新产业。同时,积极开展分型分类培育帮扶,实施微型企业培训、微企创业孵化等行动,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共享经济等创业新形态,形成全民创业格局。

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归根到底,还要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当前,我市的经营主体在创业发展、生产经营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其中,既有外部环境和市场因素等影响,也有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还有“三新一高”背景下企业自身不适应的问题,不可否认也有一些部门单位在服务和工作上不到位的因素,这些都要下大气力解决。下一步,我市必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数量众多的经营主体构成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千千万万经营主体都能迸发活力,德州社会经济发展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现代化强市建设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