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打好乡村振兴“文化牌”


崔婕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打好乡村振兴“文化牌”,要用好当地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聚合各方力量,激发振兴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助力创新融合,满足文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乡村文化振兴,应因地、因势、因人制宜,走好人文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道路。如武城县甲马营镇在常态化开展书法、图书阅读、戏曲进乡村、小戏小剧展演、广场舞、电影放映、“村晚”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民俗展演、戏曲演出等活动,为群众呈上了一份“味多量足”的文化盛宴。文化振兴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综合文化服务阵地;在内容上,应抓住民间风俗和文化元素为载体的“国风文化”、以廉洁家风为基础的廉政文化等元素,做到根植大众、与时俱进;在形式上,做到日常活动与节庆活动相结合、观赏性活动与参与性活动相结合、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结合,达到求新求变、常办常新。

挖掘文化价值,提振文化自信。农耕文明蕴含的文化品格和思想精髓,既呈现于山水田园村落的相得益彰中,更体现在延绵千载所塑造的文化习俗和伦理品格里,这是乡村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依托“一勾勾”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邑将红色文化、家风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有机融入小戏小剧创作中,让传统剧目“老树”愈苍劲、创新剧目“新枝”更葱郁。深入挖掘乡村本土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文化入脑入心,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提升乡村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在德州,每个地方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长河的风雨激荡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用好用活这些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馆、举办乡土文化论坛、开展民俗展演活动等,提升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特色文化品牌走出乡村、流向市场,完成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变现”。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新时代新起点,只有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才能让乡村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让乡村更美丽、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单位:武城县甲马营镇花园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