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德州:两河牵手,“一脉”相承


胥爱珍 陈广江

作为黄河、大运河的汇聚地,德州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两条大河赋予了德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也培育了德州的城市精神、人文品格。赓续两河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使命,更是机遇。

正因如此,德州抢抓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创造性地实施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全力打造“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交汇展示地”。

德水安澜的千年夙愿

千百年来,人们对黄河的最大愿景,莫过于德水安澜。

德水,即古黄河名;安澜,寓意太平。先秦时代,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河”改名为德水。汉初,在德水之畔设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隋朝时,安德改称德州。

上古时期,“禹疏九河,其五在德。”德州禹城是大禹治水的转折点,也是大禹功成名就之地。有人说,4000多年前,若有抖音、小红书,具丘山一定是人人向往的打卡圣地。在这里,大禹完成治水平土、导河入海的丰功伟绩,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新纪元,“禹城”也由此得名。公而忘私、民为邦本、率先垂范、尊重自然、开拓创新的大禹治水精神,也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如同治国。黄河文化包含的“德治”理念对后世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古人看来,最高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样,即“上善若水”。

黄河泽被万物,成就了德州的美丽富饶,孕育了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为特质的农耕文明。齐河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乐陵千年枣林等,都是黄河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

好运之河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黄河赋予了德州农耕文明的厚重,大运河则赋予了德州工商文明的活力。对德州来说,大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好运之河。

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后,德州便进入大运河时代。至明清两朝,大运河德州段已成为全国漕运大动脉。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凭借特殊的地理优势,德州逐步发展成为运河沿岸“樯帆如林、货物山积”的商贸中心、全国最繁华的33个商业城市之一,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特别是清代,德州一度成为“燕齐都会”,康熙、乾隆曾多次驻跸德州,德州扒鸡等地方物产也沿着运河名扬天下。

作为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德州段不仅拥有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风貌,还完美诠释了“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统一,这和大禹文化、黄河精神一脉相承。

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如果说孔孟诞生之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德州就是儒学的振兴之地和中华主流文化的“确立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三策固本”著名思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历史上,德州曾建有“董子读书台”“董子书院”“董子祠”。今天的董子读书台,就矗立在德州天衢新区董子文化街。

大运河德州段河道弯道密集众多,起到减缓水流速度的作用,展现了“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塑造了“三河分流”的德州“州”字形城市格局,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也道出了德州与中华主流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绵延不绝的血缘关系。

有“融”乃大的开放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让德州地域文化呈现出兼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的鲜明特征。

在运河岸边,有目前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苏禄国东王墓。

苏禄,位于今天菲律宾南部苏禄岛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率340多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跋涉万余里,来中国朝见皇帝。在归途中,苏禄东王染病逝于德州。明成祖朱棣命以“王礼”择地厚葬之。苏禄东王长子归国继承王位,王妃、次子、三子及侍从十余人居德州守墓。至清朝雍正年间,其后裔以“温”“安”二姓入籍中国,完全融入华夏文明。至今已繁衍22代,近4000人。

德州这片土地以宽厚、包容的情怀,接纳了这位来自异域的国王和他的后人,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异域文化,鸣奏出文明共生、其乐融融的精彩乐章。苏禄王墓是“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德州作为运河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重要地位的象征。

如今,山东省人民友好协会东盟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山东东盟中小企业联盟、山东东盟研究中心等机构均常设德州,东盟已成为德州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州,正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正气浩然的文化基因

作为黄河、大运河的汇聚地,德州是齐鲁之邦,又北邻燕赵大地,既有齐鲁文化的质朴厚重、内敛含蓄,又融汇了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放、行侠仗义。

历史上,刘关张桃园结义、祢衡击鼓骂曹、颜真卿抗击安史之乱,都是德州人自强不息、正直刚烈、百折不挠的光彩写照,也是儒家文化“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生动注脚。

近代以来,这片红色大地演绎出无数篇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

1924年春,德州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中共党支部,这是鲁北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山东省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抗战时期,冀鲁边区的“四个第一”点燃了齐鲁大地的抗日烽火。萧华等数位开国将军曾在这里战斗过。1945年的禹城大战,是抗战以来渤海部队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曾受到山东军区和陈毅司令员的传令嘉奖。

解放战争初期,德州籍8000子弟兵兵出渤海湾,浴血大西北,转战戈壁滩,是唯一一支从祖国版图最东端打到最西头的部队,随后在新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国情怀和“敢扛、死扛、硬扛”的斗争精神,谱写了一曲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壮丽凯歌。

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凭借这种浩然正气,德州人一次次书写下光彩夺目、照亮历史的雄伟篇章。


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源出同流、文脉相连、遗产共生、空间交叠。今天的德州,向河而生。

2023年,德州市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和山东“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正式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即“两河牵手”工程。经过市县协同、一体推进,目前,130公里路网建设全线贯通,万亩生态廊道全面建成,部分节点及驿站建设有序推进,“两河牵手”工程初步搭起框架,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主体完工。“两河牵手”工程入选山东省旅游风景道,获评国家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等,成为德州新的城市名片。

“两河牵手”工程,畅通了黄河、大运河的水脉,传承了两河文脉,更激活了各地人脉,沿河散落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串珠成链”,互通互联、互融互生,让德州这座历史长河中的古韵之城,绽放出时代新魅力。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晚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