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10月17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如同一场穿越千年的邀约,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美得让人心动,潮得让人惊喜。非遗之美,究竟美在何处?何以在时代的洪流中破浪出圈?又如何让这份美长久地绽放?透过博览会,我们一起探寻非遗背后的“中式美学”,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魅力。
非遗之美,美在匠心独运。博览会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每一项非遗都是一页绚丽的篇章。潍坊风筝的轻盈飘逸,德州扒鸡的香飘四溢,淄博琉璃的晶莹剔透……这些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匠人精神的传承。可见,非遗美在生态更生动,美在匠心更创新,每一道工序,每一次雕琢,都蕴含着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的深深敬意。正如景泰蓝制作技艺,通过裸眼3D技术重现,那份繁复中的精致,让人不禁感叹:非遗之美,是时间与耐心的结晶,是匠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技加持,创新传承,为非遗插上出圈的“双翼”。如果说非遗是历史的低语,那么科技就是让这低语响彻云霄的扩音器。在博览会上,VR、AR、AI等先进技术让非遗焕发新生。戴上AR眼镜,仿佛穿越回马街书会的现场,曲艺声声,热闹非凡;通过VR技术,故宫的宏伟壮丽近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非遗+科技”的融合,让传统之美在新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传二代”的坚守与突破,让非遗“潮”起来。在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被称为“传二代”。他们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非遗焕发青春。徐州香包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将传统香包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钥匙扣、手链等时尚单品,甚至跨界合作,将非遗之美带入游戏世界。这样的创新,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也让非遗在潮流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非遗博览会上的“赶个新国潮”青年创意市集,更是为这些年轻的传承人和创意产品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非遗之美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更加耀眼。
融入生活,活化传承,让非遗之美更长久。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鲜活的文化基因。当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便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在德州,非遗工坊遍地开花,不仅保护了传承技艺,还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的同时增加了收入。在济南,187所学校参与“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成为非遗的小小传播者和守护者。这些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非遗之美要长久,关键在于让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那份文化的温度。
非遗之美,潮涌不息。它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非遗之美不仅美在当下,更美在未来。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