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怡
11月13日,德州市志愿服务培训学院、项目孵化基地揭牌仪式暨“校社融合”志愿服务德城实践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在德州学院举行。该学院将志愿服务与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构建“立足校园、服务德州、精准对接、项目运作、品牌优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探索形成新时代志愿服务和青年学子社会实践的“新样板”。
立足校园,强化青年志愿者的培养与动员。在德州,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红马甲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之前经常见到的是优秀的社会人士做志愿活动,回馈社会,而新时代背景下的志愿服务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融入青年力量,组织各类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支教、助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未来的志愿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德州,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阵地,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的深度融合,也是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场所。“校社融合”志愿服务正是抓住社区的这一特点,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专业和特长,在深入了解德州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围绕普法宣传、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为老为小等方面服务德州,社区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助力青年成长成才,青年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品牌优化,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校社融合”志愿服务,需要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树立志愿服务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如庆云县“小城大爱”、齐河县“大义齐河”、陵城区“义满陵城”等县域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格局,也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了解志愿服务,投身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同时,这种模式的实施还可以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当然,这一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期待向“新”发展的志愿服务可以为青年发展提供新路径,为德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元素,让城市向“新”而行。
(作者单位:庆云县崔口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