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强调要“培育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众多城市的政策共识。市委抢抓发展机遇,率先谋划,市委十六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和有利时机,加快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明确有利条件和发展定位
从历史上看,德州是明清时期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商贸发达,是方圆数百里的商贸和消费中心。从发展水平看,我市消费吸引力高于周边地区,202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达到1279.56亿元,领先于周边的衡水(611.3亿元)、滨州(823.34亿元)、聊城(917.55亿元)、沧州(1114.7亿元),且增速最快。从地缘上看,我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鲁西北、冀东南的地理中心,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周边人口稠密,中心城区临近省界,有利于吸引域外消费。因此,我市应立足德州、辐射周边、面向京津冀鲁,构建“一心三圈层”布局,加快培育建设鲁西北、冀东南消费中心城市。
一是以德城区和天衢新区组成的城市核心区为我市消费中心,吸引周边消费资源和需求集聚,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把宁津、陵城、平原、武城、故城、景县、吴桥等7个县市区作为支撑区域消费中心的紧密圈层。三是把乐陵、庆云、临邑、禹城、夏津、齐河、东光、阜城、高唐、枣强等10个县市作为支撑德州区域消费中心的辐射圈层。四是沿京沪高铁、京沪铁路、京台高速、105国道等交通干线打造支撑德州区域消费中心的外围圈层。总之,我市有条件把德州建设成为华北腹地辐射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覆盖近1000万人口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成为京津冀鲁地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消费集聚地。
打造便捷交通和高效物流
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前提和基础是以快捷的交通物流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一是完善市内便捷交通网络。以高铁德州东站、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为节点,打造抵离便捷、接驳高效的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枢纽与商圈、商业街区、景点等消费载体的交通对接。进一步开放公共空间,增加市内停车位,鼓励商家建设立体停车位,打造“您来消费 停车免费”的便民消费环境。二是畅通与周边县市区的快捷通道。着眼于吸引周边人口前往中心城区消费,着力打通周边县市区通往中心城区的断头路,改造拥堵路段,建设快速路,大幅缩短与紧密圈层、辐射圈层的县城和重点乡镇的通达时间。比如,加快建设德州通往四女寺、鲁权屯的快速路;优化德州通往故城、景县、吴桥三县的快速路等。三是推动商贸物流降本增效升级。注重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利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提高配货的高效性和配送的精准性,降低物流成本。培育一批A级物流企业和重点商贸物流园区,推动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完善便捷、智能、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努力建成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培育建设高品质商业载体
实施“十圈百场千店万铺”培育计划,出台财政扶持和奖补政策,鼓励商业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一是打造十大商圈。一方面推动火车站、德州学院等传统商圈升级改造,增加现代商贸元素,提高消费舒适度;另一方面,在天衢新区围绕高铁德州东站、澳德乐等打造新型商圈,提高新区的消费活跃度和吸引力。二是培育百家大型商场、市场、街区。支持万达、银座等完善提升功能,推进唐人、奥特莱斯加快营业,建设20家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黑马批发市场、古玩市场、华耀城、德百家居等专业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培育约30家专业市场;支持新街口等消费新业态发展,提升东地路餐饮等传统商业街巷发展,鼓励董子文化街等特色街巷建设,打造50处商业文化街区。三是遴选千家中型品牌酒店、商店。从营业面积、营业额、经营年限等指标对市内酒店、商超进行分类评价和遴选,鼓励商家提高经营品质、塑造品牌,开展连锁、加盟经营,支持小高栗子、商储超市等名品名店发展壮大,鼓励又一村包子等中华老字号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四是扶持1万家小店铺规范诚信经营。不论是十几平方米的小店,还是街边巷尾的简易餐车和路边摊,都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应采用较为宽容的管理方式,引导其诚信经营,突出德州地域和经营特色,以遍地开花的繁荣商业营造充满“烟火气”的消费氛围。
建设地标性高端消费产业项目
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必须拥有彰显消费引领地位和集聚效应的地标性消费产业和项目,目前我市急需引进和建设这类“外地人必去、本地人常去”的产业项目。一是建设明清德州运河地标项目。充分挖掘大运河德州段千年运河历史,复活运河文化遗产,以现代技术、艺术手段再现明清运河风貌,重现帆樯林立、店馆栉比、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运河夜景;打造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演艺等为一体的运河文化旅游带、城市会客厅,打造运河新地标。二是打造北方城市以水为主题的消费集聚地。德州主城区四河穿城而过,水面宏阔,堤桥逶迤,是发展水上游览、运动、演艺等活动的独特资源,在不影响行洪条件下,应该充分利用河道水景开发以水为主题的消费场景,举办水上运动赛事、水上灯光秀等,打造华北地区最具情趣和吸引力的城市水上消费集聚地;冬季则侧重发展冰雪运动消费和温泉消费。三是引进培育高端文旅项目和产品。满足当前消费升级新需求,加快引进和建设高端品牌酒店、宾馆、大型游乐设施,开发建设康养小镇、度假村、自驾游露营地,打造平原地区高端消费资源集聚地和消费目的地,扩大德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德州的倒虹吸效应,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消费中心。
丰富消费场景与活动
不断提高消费供给质量,丰富消费场景,举办高频活动,增强消费活跃度和吸引力,营造浓厚的消费氛围。一是繁荣夜间经济。实施城市夜间亮化、美化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商家对大型商厦、商业街区、标志性建筑外立面进行灯光装饰,打造美丽夜景,激发消费者的夜游兴趣。打造夜游街区,遴选学院步行街、高地街、董子巷等夜间经济繁荣的路段,下午6点至凌晨2点实行宽容管理,允许在划定区域经营,开放临近公共场所提供停车便利。二是举办促消费活动。鼓励商家举办产品展销会、啤酒节、美食节、年货节、消夏晚会等主题购物节庆活动,持续营造应季消费热潮。围绕新能源汽车、房地产、家具、家电、家装等重点消费领域举办大型展会,打造展会品牌,满足不同消费主体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鼓励商家注重品牌建设,吸引周边消费群体参与。三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德州设立旗舰店、体验店类首家店铺,依托首店同步发布新品、潮品,增强首店的消费吸引力,促进普通消费向品质、高端消费升级。四是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和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旅游、美容、中医药等服务消费。
强化政策支持与消费保障
一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全面推进德城区传统商贸消费设施和环境升级,把天衢新区培育建设成为新型消费的区域集聚地。我市质检、消防、公安等相关部门应靠前管理,重点排查安全隐患,强化产品和安全监管,坚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扩大数字消费券发放数额和频次。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在10倍以上,发挥我市财政撬动消费的作用,依托云闪付等平台,适时发放餐饮、购物、旅游等限期消费券,刺激和扩大消费。三是发挥金融信贷促消费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装修贷、车贷等消费贷,丰富金融消费产品供给,提升使用灵活性,可对申请大额消费贷款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