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政协委员助力 “共富工坊”建设 拓宽强村富民路

□通讯员石万佳报道

本报讯 近日,家住前孙镇的村民王金兰说:“现在村里办起了共富工坊,家门口就能挣钱,每月能有四千元的收入,不光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地里的庄稼还不耽搁。 ”她说的“共富工坊”位于前孙镇柳庄村,是一家缝纫厂,几十名有缝纫基础的妇女通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后,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工人们娴熟地操控着机器,将一块块布料裁剪、缝纫、熨烫,加工制作成一件件服装,远销海外国家。

“要说这个‘共富工坊’能顺利运行,政协委员给出了不少主意。 ”柳庄村党支部书记柳立国介绍道。

去年9月12日,区政协围绕“推进共同富裕,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几个乡镇的增收项目后,在前孙镇政协委员联络室举行座谈会,柳立国作为基层党组织代表参会。会上,他听到区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一问一答,讨论的都是怎么让村民富起来,怎么增加村集体收入,既摆出问题困难,又积极讨论对策,很快被吸引住了。

轮到他发言时,他详细介绍了村里的情况,说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拉动村民增收,村支部和村集体已经有了目标,那就是立足本村劳动力相对富集的优势,建设一处服装加工厂。当时,利用村大队部腾出140㎡闲置仓库,加上租用村集体的260㎡房屋,生产场地有了保障,接着村集体投资二十多万元购买安装了一批电动缝纫机,“共富工坊”初步建成。至于如何确立稳定的发展思路,保障工坊能持续顺利运营,他诚心向委员和部门请教。

针对他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区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王新勇有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他建议村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村集体要做好保障,主动开拓市场、向外对接业务,保障工坊平稳运营。区政协委员、区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张颖建议,要明确集体收入分配比例,合理规定工人的薪资模式,确保工坊持续不断为村集体和村民创收。

柳立国认真听取大家的建议,并通过集体决策加以落实。目前,“共富工坊”已形成了“党支部+村集体+工坊+群众”的发展模式,引入劳动生产项目,从大服装厂承接来料加工业务,稳定吸纳近70人就业,实行计件工资,最多的一天能挣200元。

柳庄村党支部则通过房屋租赁、产值分红等方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工坊产值的20%作为管理补贴,年增收6万元以上,为村庄发展持续助力。共富工坊的成立,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补齐共富短板,还辐射带动周边村居民致富,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增长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