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之窗|李竹如:为革命呐喊战斗一生

 李竹如,1905年1月出生于东营市利津县,原名贻萼,字世华,又名李一凡。1922年至1925年,李竹如在惠民中学上学期间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5年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高中。1927年春,李竹如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东南大学附中停办后,他到济南正谊中学就读,和一些进步青年集资创办了宣传革命思想的《竞进》周报。

“九·一八”事变后,李竹如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了南京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参与领导中央大学师生和南京各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捕下,李竹如被迫回到山东,先后在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平原乡师任教,秘密发展党员,培养出一大批革命青年。

1932年暑假,李竹如和妻子季华一同来到平原省立第五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与任教的共产党员马霄鹏取得联系,一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李竹如领导和组织了学生读书会,进行爱国主义、民主革命理论的学习、讨论。读书会办得很活跃,不久便发展到20余人。会员自愿捐钱买书,互相轮流借阅,每读完一本书要写学习笔记,李竹如亲自批改。李竹如把课堂变成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和抗日救国宣传的阵地,多次组织师生排演富有革命内容的戏剧。1934年3月,李竹如编写了讽刺傀儡皇帝溥仪的话剧《大登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1934年,在李竹如的直接教育和秘密指导下,五乡师读书会的几个骨干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10月,建立了党支部。平原五乡师一大批青年后来走上革命道路,跟李竹如的辛勤栽培是分不开的。

1935年初,李竹如在济南创办《新亚日报》,宣传抗日救亡,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他撰写社论,利用报纸为人民说话,成为大众的喉舌。1936年,李竹如在上海参与创办《文化报》,并任主编。1938年5月,李竹如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长,后任华北《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39年6月,回到山东,先后任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宣传部长、省参议会和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42年11月,日军对山东进行大规模“扫荡”。省军区和省“战工会”由滨海向鲁中转移,在沂水县对崮峪被敌人包围。激战中,李竹如被子弹击中头部牺牲,年仅37岁。徐向前亲笔题词称赞“李竹如同志是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冯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