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部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强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再创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切实打好打造乡村振兴战略齐鲁样板主动仗,实现德州乡村振兴的率先突破。”市农业局局长郭平银表示。
40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农业起步。40年间,我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德州特点的农业发展新路径,全市“三农”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今天,站在新的起点,德州农业再次阔步前行。
农业结构调优,发展路径拓宽
我市始终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蔬菜生产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放心农场”建设、推进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创建等活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2015年1月,我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我市被纳入其中,并定位为“一区四基地”。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市在农业发展的征程上不断走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
郭平银介绍,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64.3万亩,总产178亿斤,是1978年(24.4亿斤)的7.3倍,连续九年“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蔬菜生产由粗放式经营发展为精细化、规模化经营,由品种单一、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名优特稀品种齐全、设施蔬菜全面发展,由供应短缺走向供应相对充裕,2017年全市蔬菜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 1200万吨;水产养殖业从无到有,从粗放走向精养,从常规走向名优,改革开放初,我市水产品总产量仅为0.1万吨,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1.5万吨。
郭平银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德州农业突破了“以粮为纲”这一农业发展理念的束缚,逐步实现了由以粮为主的小农业向农业内部协调发展的大农业转变。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新局面,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籽粒玉米近两年累计调减种植面积40多万亩,豆类、薯类等作物面积增加30多万亩。自2016年提出整建制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目标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农产品品质不断优化。
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民收入更加多元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为目标,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郭平银说。
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45家。农民合作社144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社247家。家庭农场2548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8家。初步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畜禽、乳制品、功能糖、现代种业、板材家具、果汁饮料等10余个特色产业体系。
随着中央、省农业三产融合的推进,我市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目前,创建省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省级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715个,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带动2.3万农户收益。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10月份,临邑县首个“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1.7亿元,建设总面积7.38公顷(111亩)。当前产品已陆续上市出售,每天产量在12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大中型超市。
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让农民收入更加多元化。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9元,是1978年(47元)的284.9倍。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实现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的转变。
建立起“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着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了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市建立健全了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220个,覆盖所有乡镇。初步建立以市、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科研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目前,我市平均每年多渠道培训农民110余万人次,服务面积2000余万亩次,实现了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
对外合作方面,实施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的院地合作模式,邀请知名专家来我市指导授课30多人次,深化合作项目20余项。
目前,全市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9%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2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
“下一步,我市将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功能糖类公共实验室等农业类国家级研发实验室(中心)为引领,积极争取国家级涉农科研机构、企业在德州布局分支机构,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同时,深化与巴斯夫集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科院以及国际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引智育才,为我市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力量。”郭平银表示。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张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