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制造业单项冠军,德州政企协同发力,双向奔赴|走好成长“进阶路”

制造业由大变强,必须要提升产业基础,单项冠军培育是其中关键一环。

日前,我市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6家成功跻身省级产业链领航企业,这一喜讯再次印证了德州市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的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是我国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着眼细分市场做文章,我市不少企业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

在开展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的第八个年头,工信部出台新政,给出了更严格、更清晰的标准,“入队”国家级单项冠军,门槛提高。

在此背景下,企业需强筋壮骨,政府也要鼎力相助,双向奔赴,力推制造业进阶升级。

门槛提高   “入队”面临新考验

自今年起,“入队”国家级单项冠军,在新产品从业时间、研发、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等认定标准方面,有了更高要求。

与旧版政策相比,新产品从业时间由应达到“3年及以上”变为“5年及以上”。新版管理办法增加了“国际业务收入行业领先,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的要求。与旧版的“重视研发投入”相比,新版管理办法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要求更高,提出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增加了“拥有高水平研发机构”的要求。新版管理办法对申报企业的专利数量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国内专利与国际专利两大维度,规定“国际、国内专利数量行业领先”。在新版管理办法中,科技成果转化是自主创新指标的重要考核维度之一,增加了关于人才的指标。

“打造企业‘国家队’,这是实现制造业强市的基本前提。”市工信局党组成员、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于吉江表示,“对照新标,不同层次的企业要看清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各级主管部门要提高服务针对性、精准性。”

于吉江表示,“门槛提升后,企业研发成色面临新考验。实际审核中,工信部会有具体标准要求,一些寄希望于‘擦线通过’的企业压力增大。”

目前,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我市10家“排队”企业,递交了申报材料。

门槛突然提高,是否会影响企业“入队”?

对此,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朝辉并不担心。

继入选山东省单项冠军企业后,今年,企业成立了专门团队,向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发起第二次冲刺。郭朝辉表示,第一次申报国家级单项冠军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对程序和标准没把握好,没把自身实力展示出来。他说:“只要企业自身‘硬核’,什么高门槛都不怕。”

“企业一定要对照新标准要求,准备申报、复核,不能寄希望于‘擦线通过’。高出标准一截,成功‘入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于吉江说。

结合近年申报工作经验,市工信局产业政策科负责人韩晓波表示,国家级单项冠军有了越发清晰的发展指引。今年申报涵盖了七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与海洋装备等。

向上追溯,不得不提《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其明确了撑起制造强国“中国梦”的十大产业,这些产业产业链完备,上下游环节众多,一旦得到发展,会逐步对其他产业环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国家级单项冠军扶持的七大重点领域均出自十大产业。

此外,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3年有效期,3年后还要再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的,就要退出。随着复核门槛的提升,企业也需承压前行,不断强筋壮骨。

坚守赛道  提升核心能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的秘诀是,坚守赛道,做一行就要做透彻。

在石油固完井工具领域深耕40年的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始终在推动石油固完井工具迭代升级。2020年,公司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企业。

疫情来袭的3年,大陆架公司不仅未受影响,反而迎来爆发式的业绩增长,近三年销售收入实现翻一番。

从最早的基本功能型,到如今正在研发试用阶段的智能控制型,公司已推出了以尾管悬挂器为代表的五代石油固完井工具,技术指标比肩行业内最高水平。

从“基础”迈向“核心”,大陆架公司用“硬实力”站稳了石油固完井工具市场。

2001年以前,以尾管悬挂器为代表的国外固完井工具垄断了中国市场,售价动辄200万元。当年,大陆架公司研发出第一代尾管悬挂器,一经推出,很快获得市场青睐,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

公司董事长郭朝辉表示:“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明确每2至3年推出一代新产品,保证核心技术在行业领域领先5至10年。”

大陆架公司先后突破超长超重承载、高温高压气密封、高酸性防腐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系列高性能尾管固井成套装置,创造了悬挂尾管最深、最长、最重和施工温度最高等10多项石油工程新纪录。随着新技术成果推出、新产品诞生,公司屡屡打破国外垄断,产品打入3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突出重围、占据一席之地?善谋布局是大陆架公司领先的又一法宝。

郭朝辉表示:“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除了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降低成本外,大陆架公司还要走好特色化技术服务之路,提供‘一井一策’定制化服务,让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同时,享受到增值服务。”

去年,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入队”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

电机是轮船的动力源。在普通低速电机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攻关船用高速电机,在产业蓝海闯出了新赛道。

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其安装的4000多台电机由恒力电机生产,在所有电力系统配套企业中,恒力电机的产品占比达20%。

从国内首条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到首个大型邮轮,到雪龙号南极科考船等特殊船舶,恒力电机频频亮相,靠的是他们填补行业空白的创新技术。

2020年以前,船用电机占恒力电机企业产值的90%以上,但毛利只有约5%。为打破这一局面,恒力电机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13%,联合科研院校,进行材料、减振、降噪等领域攻关,研发船用高速电机。

转型布局让恒力电机实现产业链跃升。其研发的船用高速电机,在保证各项性能的基础上,达到了每分钟8万转,是普通电机的27倍。目前,公司占全国船用电机市场份额的75%,连续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15%。

像大陆架公司、恒力电机一样,我市还有不少企业是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球状山梨酸钾,202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24.06%,国内市场占有率45.8%,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

山东双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风电复合材料部件、非金属模具产品遍布全球市场,产销量位居行业前列;

山东长信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核心产品NMP的下游市场。截至目前,占全球NMP市场份额80%左右的下游领域企业与长信化学有直接或间接合作;

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碳纤维复合材料运动自行车,年生产能力20万台,销售网络涵盖美国、英国、意大利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上不可或缺。

截至去年底,我市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居全省第七位,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8家,居全省第八位。不转行而转型,不偏离核心能力,不断创新升级超越,这些企业在市场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厚植沃土  梯次培育有序升级

冠军企业的成长壮大,需要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

在去年公布的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德州分别增长3家、21家,居全省第四、第六位,单项冠军培育成效逐步显现。

孕育冠军,需要肥沃“土壤”。雄厚的产业基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土壤”。

我市工业门类齐全,目前,拥有33个工业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扎根肥沃“土壤”,企业花费较低的成本,找到配套资源,汲取成长营养。

以宁津县为例,该县建起健身器材产业园区,引导五金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从材料供应、研发制造到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

目前,2000余家健身器材企业集聚宁津,产品占国内商用健身器材70%的份额,远销至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迈宝赫、宝德龙等在内,当地拥有6家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培育冠军,需要“排兵布阵”,有针对性地梯度培育。

数据分析显示,山东省的单项冠军从注册到成长为单项冠军,大多经历了20年左右时间。筛选拥有核心技术和培育价值的“苗子”,形成梯度成长格局,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扶持,尤为重要。

瞄准行业细分领域,我市筛选出一批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建立优质企业档案,市县联动、分级培育、有序升级。

高成长型、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在后备库中,485家优质企业都有梯度培育的实施路径。

投资金、建机制、强服务,形成优质企业培育强大合力。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给予最高 100 万元、5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 50万元、3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 30 万元、10 万元一次性奖励。这是《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给企业送出的“大礼包”。

近年来,我市累计为企业争取中央“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资金2536万元,省单项冠军奖励资金700万元,省瞪羚企业奖励资金480万元、“小升规”企业奖励资金170万元;发放市级“小升规”企业奖励资金5335万元、“小巨人”企业奖励资金1058万元、单项冠军奖励资金2200万元。

“不论是政策含金量,还是兑现力度,放在全省来看,与其他地市相比,德州都是名列前茅。”韩晓波表示。

建立“首席政府服务官”机制,对优质企业靠上服务;企业发布供需信息有“德链汇”平台、企业升级改造享受“点对点”“菜单式”解决方案;依托“企业有话说”平台,企业诉求可直达政府……既有“雪中送炭”的帮扶、也有“精准滴灌”的培育,一系列举措推动德州工业企业持续做大规模、做强实力。

2011年以来,德州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1家。企业争当冠军的氛围愈发浓厚,为制造业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通讯员|贺晓宁 赵聪 葛思雨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