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 临邑:政府放权惠民生

走在临邑城乡到处是邻里和睦、关系融洽、其乐融融的景象。“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得到救助,各个层次的养老需求可以得到满足,遇到烦心的事情还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解决,生活真是越来越舒心了。 ”今年86岁的李道胜老人感慨地说。

只进一扇门,办好所有救助事

1月21日,临邑县临邑镇国寨村村民邢开生再次带着患病的儿子到省城做化疗,不错的治疗效果加上政府的及时救助让他心里充满了暖意和希望。

国寨村党支部书记师桂林介绍,邢开生一家三口,他在外打工,妻子有残疾,在家照顾6岁的儿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然而去年5月底,他儿子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很快被送往省城大医院治疗。病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漫长的治疗过程和不菲的花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正在窘困之际,村民生民政协理员张柱波告诉邢开生,按照县里新政策他可以申请低保救助,而且不用跑县城,在镇村都可直接办理。去年11月28日,邢开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着有关材料直接来到镇民生民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查看后告诉他,现在不只以收入、财产作为低保认定条件,邢开生属于“支出贫困型”,符合低保认定标准。经过村级调查评议公示,乡镇直接进行审批,不到10天邢开生家的低保就批下来了。鉴于他的情况,工作人员建议他申请临时救助。

低保、临时救助、高龄补贴、危房改造、扶残、助学、雨露计划、扶贫特惠保……政府救助种类繁多,作为“兜底”的社会政策,事关众多困难弱势群体,历来备受关注。去年以来,临邑县借助“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机遇,探索构建“大救助”格局。除整合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钱救助外,临邑强化制度供给,出台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工作方案和7个配套文件、5个社会救助制度办法,实施了9项改革,再造了27项工作流程。

临邑县委副书记、县“大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杜朝生说,改革前,34项救助事项分布在组织、民政、扶贫、司法、人社、群团、教育、卫生、住建等15个部门,仅民政部门就有13项;救助一般实行个人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审核申报、县级审批的流程。改革后,临邑县成立县社会救助中心,将原来分散在部门的救助职能全部纳入“一门办理”,前台承办所有救助事项,同时监管乡镇(街道)、村救助业务的办理;在乡镇(街道)成立民生民政办公室,相关部门进驻,配备专职人员办理民生服务事项,除了负责对村级申报救助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低保、生活困难党员关怀、临时救助等涉及4个部门12项救助审批职能下放至乡镇(街道),流程为村级申报、乡镇审批、县级监管,办理时间大大压缩,最突出的低保由村镇两榜公示改为村级一榜公示,办理时限缩短了27天。

为解决为民服务的“最初一公里”问题,该县在村级设立民生服务室,由村“两委”成员兼任民生民政协理员,代办29项民生服务事项,其中救助事项有18项。在临邑镇朱家胡同村,民生民政协理员朱智慧介绍,去年11月这些政策实施以来,她已经办理救助事项8项,其中有2项是村民足不出户全程代办。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的同时,让救助更加精准、便民、高效、诚信,解决救助职能碎片化、信息孤岛化问题是这次改革中的重要考虑。临邑县研发了智慧民生大救助云平台,整合了部门信息数据,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数据库,设定贫困群众困难指数,实行困难群众信息预警,实现业务办理、信息检索、短信提醒、预警提示、数据分析等功能,解决重复救助、交叉救助、遗漏救助问题。引进电子签章,实现救助办理一张网,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同时依托平台建立失信人员数据库,创新建立信用化追溯机制,减少事前审核,加强事后监督和联合惩戒。

据介绍,该运行机制实施两个月以来,已经为困难群众办理各类救助近百项。临邑县委书记林春元表示,将以探索建立“大救助”机制为契机,持续推进作风转变,打破部门界限,落实“一次办好”,以服务重心下移铺平群众办事“最初一公里”,以高效规范运转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两条腿”走路,兜底养老头疼事

“护理员腿勤、心细、嘴甜,住在这儿,吃得顺心、睡得安心、玩得开心,子女都很放心。”1月22日上午,在临邑县社会福利中心,84岁的韩玉玺老人说,“之前一个人在家连个说话的也没有,孩子们还牵肠挂肚,更别说有护理员和医生了。 ”

韩玉玺说,自2014年社会福利中心投用后他就搬到了这里。

比韩玉玺更满意的是宿安乡大徐村村民李玉文。李玉文孤身一人,肢体残疾并患有重病,一直由兄嫂照顾,因生活条件和照护水平有限,在家艰难度日。随着特困人员供养救助政策的调整和养老机构功能完善,他现在已经享受特困人员救助并住进了县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照料护理。

临邑县副县长郑秋红介绍,县社会福利中心总投资9200万元,采取公建民营模式,由县政府投资建设,青岛阳光佳苑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有床位700余张。中心集老年公寓、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随着中心功能的完善,去年9月新建成的临邑县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迎来了98名特困人员,实现失能特困人员全部集中供养。加上原来居住的社会老人,目前,县社会福利中心已有300余人在这里安享晚年。

兼具公益性、商业性,“两条腿”走路助力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中心实行“一院两制”运营模式,承担着社会化养老和兜底养老服务任务。“社会福利中心是公办养老机构,其国有性质不会改变,必须始终保持公益性、履行兜底责任。 ”临邑县民政局局长刘兰波说。

随着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临邑县通过引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运营模式破解了这一难题。“政府投资建设,企业负责运营,既减轻了政府运营管理负担,又破解了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缺乏管理经验、专业人才不足问题,还解除了企业投资养老业的顾虑。双方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社会效果。 ”临邑县县长马文国说。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心优先接收政府供养人员,为他们提供无偿服务;对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高龄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实行低偿或无偿服务。虽然费用不同,但社会老人、特困老人享受的待遇完全相同。 74岁的芦学芳老人无老伴、无子女,是临邑镇特困人员。去年9月,她从临邑镇敬老院转到社会福利中心,老人对这里的服务很满意:“护理员心细,把衣服洗干净叠好了给我送来。不用花一分钱,吃穿玩样样都好。 ”

社会养老方面,对比初期状况,青岛阳光佳苑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栾晓军对运营情况比较满意。他说:“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越来越多的老人前来咨询入住。现在入住率每年都快速增长。 ”

村民“唱主角”,解了群众烦心事

1月22日,临邑县恒源街道办事处八里社区新家馨园小区居民厚贵岭将电动车开进小区充电棚,随手刷卡就开始充电。“以前没有充电棚充电很麻烦,要从楼上顺下电线冲电,不仅麻烦而且不安全。 ”厚贵岭说,“现在好了,有了这个棚,省心省劲还美观安全,而且出入也方便。 ”“过去我们小区居民飞线充电的情况很普遍,社区工作人员也清理过几次,但是效果不理想。 ”新家馨园小区居民邵丽君说,由于飞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又屡禁不止,群众反映强烈,但是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好办法。问题的解决得益于群众自治组织。去年10月,居民代表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飞线充电问题,经过集思广益决定在小区建设电动车充电棚,当月就建成投用,居民刷卡充电,方便又安全,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八里社区书记马俊珍介绍,该社区由汤家、三里庄等17个拆迁村组成,目前共有居民1420户、5573人,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为便于管理在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同时,重新划分11个居民小组,推选产生居民监督委员会、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等居委会下属自治组织,让群众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社会结构新变化,大大提高了城乡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通过不断摸索,临邑县给出了一套成功的应对方案——加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建设,变“代民做主”为“由民做主”,激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的内在动力,让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唱主角,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管,破解了群众的烦心事。具体工作中,首先为社区选优配强班子,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其次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围绕公共秩序、生态环境、社会公德、邻里关系等8个方面,加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规范化建设。另外提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民议事协商能力,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由社区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协商解决。


任清松 黄浩珉 刘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