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4月10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山东省副省长范波,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会上,“新质生产力”再次成为现场媒体关注的热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特别是对于山东这样一个传统工业大省来说,“新质”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新”而言,山东的“旧”产业该怎么办?在“旧”产业中,山东的土壤又该如何长出“新”?
复杂的经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问题。破解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庞大的命题,既要用好加法,也要用好减法,更要用好乘法。
加法,就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用新技术、新科技为传统经济赋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毕竟在山东经济体系中,工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而传统产业在其中占比接近七成,这构成了山东经济的基本盘,而想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2023年,山东全省工业增加值达2.92万亿,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列,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02项,全省规上工业能耗下降5.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
变旧为新,山东的“加法”成绩显著。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长值增长7.1%、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增长24.4%、高出全国26.7个百分点。未来,山东将全力抢抓高端化赛道,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左右;将全力做强智能化引擎,以“数字变量”撬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最大增量”,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将达到90%左右。
减法,就是给传统工业“降碳减排”。高耗能、高排放不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早在此之前,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出台《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已经为山东指明了“新”发展方向,并对山东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层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山东可谓先行一步。“十四五”前三年,山东的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5.8%,而经济年均增长6%,以更少的能耗支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经达到45%、比2020年提高15个百分点,煤电装机占比已经不到一半。到明年底,全省非化石能源占比还将再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新质生产力让山东“轻装上阵”,有效降低了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有力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科技创新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源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乘法秘诀”。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咬定创新不放松,驰而不息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对此,山东可谓不遗余力。从研发投入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连续两年超过145亿元,带动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1%。从引进人才来看,国家级领军人才达到7400余名,2020年以来年均集聚高校毕业生81.8万人,较2019年增长43%。从产业来看,去年,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35%、提高3.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
发布会上透露,山东正研究制定“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将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促进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中。面向未来,山东将继续超前谋划、步步推进,答好这道必答题,收获扑面“新”风、满目“新”景!(文/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