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龙山文化遗址

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德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属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部分。

保存在德州市博物馆里的灰陶鬲,它是龙山文化时期代表性器皿,是当时煮饭的器具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龙山镇发现了著名的城子崖遗址,同时发现了与石器、古器并存的黑陶片。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考古界的轰动,此后几十年,考古学家对城子崖遗址多次挖掘、考察,获取了一大批包括精美黑陶在内的文物,并把这种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轮制黑陶特别发达,器表往往为素面或打磨光亮,黑陶中的精品蛋壳陶就是那时候诞生的。

德州的龙山文化符号众多。其中有5处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陵五里冢遗址、禹城禹王亭遗址于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陵惠王冢遗址、禹城窦冢遗址、齐河尹屯遗址于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乐陵五里冢遗址。在乐陵市中街道龙山社区有个不大的小村,160户人家,村子的后面有坟冢,相传为三国时阿斗的坟墓,也有人说是乐陵侯史高的墓地,加上距离县城5里地,因此得名五里冢村。

闻名全国的五里冢遗址就在这里。遗址东西长83米,南北宽31米,台高2.3米,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上层为汉代古墓。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宣布为乐陵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禹城禹王亭遗址。遗址位于禹城十里望回族镇十里望村,为一长45.4米、宽42.6米、高5.2米的土台。土台顶部为黄土层,依次向下为灰黄土、灰土、深灰土,文化层厚度为3.6米,曾出土大量石斧、石铲、石镰及薄黑陶片,均属龙山文化文物。

相传大禹治水来到禹城,在具丘部落筑土丘察看水情,定九河流向。旧志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筑此丘,以观察水势。”此地位于县城西10里位置,因此镇、村均名十里望,土台则定名为具丘山。唐天宝元年,禹城建县,在城内西街建禹王庙,在具丘山上修筑禹迹亭,逢立春、重阳祭祀。禹迹亭几次被毁重建,1966年,彻底拆除,仅存杂草丛生荒凉具丘,1977年,经考古人员考证,此处为龙山文化遗址。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占地136.5亩的禹王亭博物馆,于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

禹王亭博物馆

乐陵惠王冢遗址。惠王冢遗址在乐陵杨安镇关王庙李村东南500米处。清乾隆《乐陵县志》称“惠王冢”“徽王冢”,又称“灰冢”。冢长55米,宽42.5米,高2.8米。惠王冢遗址是一处有墓葬和多种文化元素的遗址,上层为汉代文化层,出土有陶楼、陶鸡、陶豆柄、千秋汉瓦等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及观赏制件,其中陶楼、陶鸡2件,已为山东省历史博物馆收藏;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有石斧、穿空石斧、石镰、捻线坨等等。村南有一小丘,传为夷王冢,与惠王冢统称二王冢。

禹城窦冢遗址。位于禹城市中街道窦庄村,相传清朝中期,窦姓始祖由诸城迁来此地落户,逐渐繁衍成村,窦庄村名沿用至今。在村子西350米处,为一高7米许、封土直径70余米之堌堆高丘,出土的三孔石刀、陶鬲等具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特征,目前,遗址尚未进行大规模的考古挖掘。

齐河尹屯遗址。遗址位于齐河晏城街道毛官屯村南1000米处,东西最长处52米,南北最长处40米,分布面积1774平方米,最高处距地面5米,为不规则台状,相传为晏婴衣冠冢。遗址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白陶及蛋壳残片,陶鬲、豆柄及汉代砖、瓦、缸残片等。断层处可见一米左右厚度的陶片层,有豆柄、鬲足、豆盘和蛋壳陶片。遗址南面有一小型砖室墓,出土有灰陶罐、鼎、石铲、蚌匕及蛋壳陶残片等。

尹屯遗址截面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