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逐“绿”而行向“新”发力 重点鲁企转型升级蹄疾步稳

产业向新,质量向优,增长向绿。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把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的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奋力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闯新路、挑大梁。

今年一季度,重点鲁企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呈现出稳中有升、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29家省属企业实现资产总额50596.9亿元,同比增长9.1%;营业收入5719.4亿元,同比增长7.9%。以山东重工、山东高速、山东港口、华鲁集团、山东黄金为例,5家重点企业分别实现利润总额60.4亿元、39.8亿元、30.6亿元、16.8亿元、15.3亿元,合计贡献利润162.9亿元,发展基础愈加稳固。

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鲁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努力,它们或从设备升级上动脑筋,或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设备更新助力产效升级。随着工业领域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越来越多鲁企主动加快设备升级改造速度,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既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竞争力,又能有效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绿色生产。

在山东美陵集团汽车半轴机加工车间里,一台台数控机床与一支支机械手臂配合默契。通过加装自动在线检测设备,减少工人进线检测停机时间,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市场竞争中也赢得了新优势;

走进泰山钢铁集团泰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长达760米的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中控室内有6名工作人员监控着设备正常运行。经过开卷、矫直、焊接、退火、酸洗等流程,一卷卷光亮如镜的不锈钢冷轧卷有序下线;

青岛华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在完成设备升级后,生产效率提高30%,用工成本降低15%,生产周期缩短10%,综合运营效率和行业竞争力迅速提升。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企业绿色低碳化转型。众多鲁企通过科技创新,成功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赋能产业链蝶变,打开绿色低碳转型新局面。

位于德州市夏津县的山东鸿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莱赛尔纤维的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行,却仍供不应求。这种纤维以可再生的木、竹为原料,采用世界领先的溶剂纺丝干法工艺制成,生产过程接近“零”排放;

华星精密生产的新型轮边驱动电动车桥创新改变了电动桥的机械结构,降低整车自重的同时,实现车辆百公里能耗降低5%,整机运行成本降低12%,载货能力提升10%以上;

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两段短流程炼铜工艺技术,改变传统三段炼铜工艺流程,可实现节能23%,年产40万吨“绿”铜。

下好数字先手棋,抢占“智造”新赛道。在山东,不少鲁企将数字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下好数字化先手棋,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抢占现代产业“智造”新赛道。

在青岛,山东港口青岛港陆续投产运营自动化码头(三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全流程自动化件杂货纸浆码头、粮食码头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集装箱、矿石、纸浆、粮食等货种装卸由人工操作全面向自动化控制转变,码头生产操作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在淄博,浪潮集团打造了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涵盖市本级、11个区县、92个镇街、2992个村居四级政府用户,汇聚人口基础数据393万余条、房屋数据192万余条,为基层减负增效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先行区建设加力提速之年,重点鲁企加压奋进、乘势而上,争做绿色低碳“领跑者”,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