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芳菲京华。3月12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发布暨冀鲁边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驻地举行。该活动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德州日报社▪德州城市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中共乐陵市委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黄传会,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评论家范咏戈、李朝全、张陵、丁临一、汪守德、黄宾堂、汪雪涛、傅洁、魏建军、张丽军等30多名作家、评论家和媒体记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李炳银主持。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铁流,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豪,德州日报社社长姜立明,代表主办方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共乐陵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苏利军介绍了当地打造红色文化的情况。三位冀鲁边区革命先辈的后人代表孙晓青、牟广丰、王小豫参加会议并发言。山东是报告文学大省,形成了以李存葆、李延国、王光明、许晨、铁流、杨文学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鲁军",在国内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是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中共乐陵市委为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着力打造的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纪实作品,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者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上百人、爬梳数百万字资料,历时3年创作完成了该部作品。作品以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主线,采用以人物带事件、以事件写人物的方式,围绕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合并展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用平实客观的笔调叙写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日伪顽势力展开殊死斗争的过程,全书紧扣忠诚主题,塑造了以萧华、周贯五、王卓如、牟宜之、马振华、杨靖远、龙书金、杜步舟、黄骅、崔兰仙、余志远、武大风、常大娘等为主的血肉丰满的立体化的英雄群像,讴歌了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甘于牺牲、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作品在书写发生于冀鲁边区的一次次战役时,采用了细节描述和大场面状写相结合的方法,将一个个主人公放在最激烈最危险的环境里,以此来映衬英烈们光风霁月的情怀和矢志报国的志向。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血砺忠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独创性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表示,这是一本及时而应时的沉甸甸的作品,是新时代反映红色文化主题的重要的文学文本。或许很多人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还不了解,但我相信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被里面所描述的一场场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斗争所震撼,而更让人震撼的是我们的共产党人在祖国和人民利益面前表现出来的慷慨悲壮的牺牲精神,他们用忠诚的鲜血诠释了什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的重大命题。居高声自远,这部作品立意的高远打开了一个宏阔博大的精神境界,从这点说作品具备了坚实的现实依托。我一直关注着两位作者的创作,这部作品延续了他们一贯的风格,长于叙事,善于讲故事、刻画人物,是一部好读耐读的作品,在全国人民奋力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上,也是一部重温共产党人革命理想、激发我们砥砺前进的好教材。
李炳银认为,《血砺忠诚》是在人们对过往的历史开始淡漠和遗忘的时候,开始的一次真实深入历史追踪和动情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智慧英勇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它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于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这样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次重要可喜的收获!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血砺忠诚》作为一部重返历史现场、重述历史史实、浓墨重彩书写红色文化之作,通过对一个个深刻着时代痕迹的人物的描绘把读者带回了冀鲁边区根据地血火奔涌的现场,作者的笔致时而细腻入微,时而粗犷豪放,状人必以声貌传情,叙事必以曲折达意,较好地完成了一次对冀鲁边区根据地的文学书写;作品的主基调如黄钟大吕般昂扬奔放,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精神和人民必胜的信念,同时也不乏轻松明快的协奏曲,这使作品具有了交响乐般的多层次的奏鸣;作者在结构全书时也颇为用心,按照冀鲁边区根据地发展的三个阶段,采用了三段式的书写方式,体量匀称,条理清晰,而且这样的结构正暗合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品以文学的观照和浑厚客观的书写熔铸大量采访和史料于一炉,真实再现了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历史,为当代纪实文学奉献了一部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交相辉映的佳作。
本书作者之一赵方新做答谢辞,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指导表示诚挚感谢。
历史背景:
创建于1937年的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涉及河北、山东24个县。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日,创下了山东抗战史上的“四个第一”:“七七”事变后的第八天即1937年7月15日,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8月13日,发动了党领导的山东省第一个农民抗日武装起义——乐陵黄夹农民武装起义。10月9日,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10月10日,打响了党领导的山东抗日第一枪——阳信流坡坞阻击战。作为平原抗日根据地艰苦奋战的典范和全国两处坚持下来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之一,冀鲁边区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战略区。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边地区属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是山东省唯一没有被国民党占领的地区。
冀鲁边区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丰功伟绩,也做出了巨大牺牲,用鲜血和忠诚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据不完全统计,冀鲁边区有90多名县团级以上干部牺牲,是县团级以上高级干部牺牲较多的根据地。抗战期间,全国有37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县,冀鲁边就有5个,全国最多,包括保留至今以黄骅烈士命名的黄骅县。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900名著名抗战英烈中,冀鲁边区共产党员英烈就有29位,占1/30。从冀鲁边走出的将军有25位,其中开国将军18位:上将萧华,中将王辉球、孙继先、周贯五、曾国华,还有少将13位。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胡春晓 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