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合作共赢的仪式,这是一次高含金量的盛会。
6月24日,正值仲夏时节,德州举行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揭牌仪式,现场总投资116亿元的20个重大项目签约,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国家战略开花结果。
这是一场高热度的对话,这是一次创新思维的碰撞。
上午10时50分,德州数字经济创新基地一楼会议厅座无虚席,近200名与会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齐聚德州,在交流沟通中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唱响未来。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而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被列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将借助创新转化中心揭牌,为这项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带来强劲动力。
高位推动 共谋机遇
融入京津冀,共赢新未来。深植开放基因的德州,因此次揭牌再次敞开怀抱。
“来,我们交换下名片,方便日后联系。”10时20分,距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揭牌仪式还有半小时,会场内已是人头攒动,参会的不少嘉宾正在互动交流,加深了解,探讨合作机遇。
北京朝阳园管委会工委委员、副主任王熙是现场的“重量级”嘉宾,他此次前来还承担着实地考察的使命。前期,朝阳园与天衢新区已建立深度合作,预备将应急产业园一期作为中关村朝阳园飞地园区的承接基地,“通过考察,双方将进一步商谈合作机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首批项目尽快入园落地。”王熙介绍。
此前,为与北京达成区域性紧密合作,天衢新区专门设立了驻京招商团,由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多次亲自带队,从朝阳区和北京中央商务区最迫切需求入手,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后主动抓好对接,集中优势做好项目的引入和孵化,在飞地园区、产业融合、国际贸易、人才交流等多领域,形成资源供需互联、协同创新发展,全力构建了一个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
“天衢新区正是因服务京津冀而设立,被赋予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成果转化先行区、服务保障先行区的功能定位,相当于德州全面精准对接、主动深度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德州市委常委、天衢新区党工委书记祁小青称,2022年起,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不到两年,新区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占比、进出口总量多项指标全市第一,是德州与京津冀城市科技协作、产业协同、绿色食品供应、多元人才互通方面的前沿阵地。
不仅与北京两区达成合作,目前,德州在融入京津冀上已建立一套跨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例如与雄安新区签署了《全域对接协同联动战略合作备忘录》,深化产业协作、产学研、人力资源等9个方面合作;加入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打造京津冀鲁一体化服务圈建设机制,联合京津冀25个县市区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跨省通办”。
德州把深度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一次历史性机遇,10年来,依托天衢新区这一桥头堡,坚持高点定位、高位谋划,不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主动创新机制、服务融入,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成效,打造成为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一区四基地”。
产业协同 共赢发展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德州密切对接京津冀央企强企,大力培植了一大批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让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结出硕果,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肯定。
“深化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有助于激发内外驱动力,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山东省驻京办党委副书记兼省委在京机构人员工委副书记尚胜波认为,近年来,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德州发挥了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的优势,协同效应不断显现。
揭牌仪式上,总投资116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正是德州深化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的生动写照。热喷涂材料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典型代表,项目主要建立热喷涂材料生产中心和技术中心,布局更新喷涂加工业务生产线,提供热喷涂材料、金属粉末、钨钼难熔材料、涂层加工服务、技术咨询与培训5大类产品和服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2亿元。
“创新转化中心有强大的科技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功能,来到这里,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北矿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项目投资方,总经理候玉柏坦言,在前期的对接洽谈中,他收获了三份感动:被德州及天衢区领导的真诚所打动,被德州厚重的文化及淳朴的民风打动,被落地企业的蓬勃发展打动。
此次备受瞩目还有离享未来(天津)公司投资的二期扩产项目,“一期入驻国家北方应急产业园后,主要做研发和小规模试生产,目前运行顺、发展好。因看中德州的营商环境、产业配套和技能人才优势,于是继续选择与天衢新区签约扩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低温等离子的研发和应用为核心技术,生产的定制化等离子设备可与智能机器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结合,应用在医疗、农业、公共空间、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1.4亿元,将打破等离子电源等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还将促进国内等离子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德州形成等离子高端产业集群。”项目负责人胡小龙说。
长期以来,德州以产业协同为核心,聚力对接引进央企强企,截至目前,累计承接京津冀投资项目831个,到位资金846亿元。像中国建材、中国有研等央企强企相继落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设立的中机寰宇(山东)车辆认证检测机构,是全省唯一专业开展新能源车辆检验检测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都是德州深度融入京津冀的成功典范,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如今,德州通过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构建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打造了12大主导产业集群。
科技提质 共创未来
创新研发能力是谋求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彩篇章离不开科技创新。
“借力京津高端科创、智力资源,积极引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才能塑造德州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会上,山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宝立的发言掷地有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转化是创新价值的实现途径。当日揭牌的博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能级平台,于去年6月备案成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朱远志,目前就职于北方工业大学,是院士工作站的核心人物,他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北京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双方合作初衷就是创造种类丰富、性能优越的新产品。”在朱远志看来,研究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可助力企业走专精特新路线,目前,研究院先后设立了德州市牛蒡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州市组学技术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新型制剂德州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市级平台,研发的新品正走俏全国市场。
院士工作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德州在科技领域从“守望”到“融入”京津冀的生动缩影。近三年来,德州240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京津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6个,布局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家,备案省中试示范基地1家,引进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98项。
眼下,德州通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了聚集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多要素的平台矩阵,具体包括科创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三大类。同时构建了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智力共享共用、对接交流多方联动四大体系,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德州”的科技协作模式。
此外,德州还将科技创新的触角向京津冀地区反向延伸,以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的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为例,目前,已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等37个科创人才项目签约入驻,集聚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19个项目在德州转化落地。
京津冀创新转化中心是德州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也将成为人才汇聚、科技引领、成果转化的“主枢纽”。德州正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大趋势,沐浴新时代光辉岁月,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驶向新征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张文智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