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州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在天川精准医疗、深华光电、易华录数据湖等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现场进行了采访。“在我们这里‘双招双引’工作很简单,就是通过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高新技术项目入驻,着力培植大数据、新材料、精密仪器等战略新兴产业,从去年1月园区启动运营以来,共孵化各类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引进院士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名,德州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6名,申请国家专利105项。”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韩冰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工作要求,提出产业精准、领域精准、政策精准、招商精准、投资精准5个精准,可以说,精准化是迈向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入总结推广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的方式方法,不断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创新举措,确保今年引进更多好项目、大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市投资促进局负责同志表示。
精准招商,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
走进位于禹城市黑石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的松果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项目工地一派繁忙场景,成片连栋的厂房有1公里多。“这片厂房是松果新能源汽车A端项目,现在厂房全部封顶,正在进行内部安装和装修,包括1个汽车展厅和3个生产车间,最大的车间建筑面积达5.9万平方米,最小的也有4万多平方米。今年9月松果新能源汽车就能下线,目前企业已经提前收到了价值3亿多美元的海外订单,发展形势很好。”禹城市市长滕海强说。松果新能源汽车项目成功引进,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本运作,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产业集群招商新模式,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迅速形成产业链,带动新旧动能转换提质提速,自去年3月项目开工以来,已注册企业22家,使禹城实现了“招一个、引一串”的既定目标,使自成一体的园区实现“带一片”的乘法效应。
聚焦省“十强产业”和我市优势产业,搞好产业细分研究,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尽快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团队,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竞争,各县市区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由以前引项目、引企业向引产业基金、引产业集群转变,着力提高产业招商集中度,推行组织化招商新方式。齐河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坚持精准招商引资不动摇,依据省“5+5”、市“6+6”产业体系,抓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狠抓招商引资,做优产业生态,延展产业链条。“总投资10亿元的奇瑞高速新能源汽车成功引进,对齐河乃至全市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延伸产业链条,我们又规划建设了中德产业园、御捷产业园等吸引整车制造及配套企业,德国锰镁合金车架、塔菲尔锂电池、欧宝新能源物流车等优质项目先后落户,相关企业已达16家。”齐河县委书记曲锋说。
与“链式”招商相适应,我市全面构建“部门条块结合、市县上下联动、产业前后衔接”的精准招商工作体系,聚焦欧美、日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小团组靶向招商,提高招商成效。总投资20亿元的易华录数据湖产业园项目就是典型的小团组靶向招商的成果。该项目由央企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为了引进该项目,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信息技术产业推进办公室组成一支高效的招商小团队,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到深夜准备材料、拟定报告,数次到北京易华录总部对接沟通,很快促成了双方互访。
精准施策,依托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引项目聚人才
走进齐河经济开发区连城智谷·齐河众创产业园,一期8栋厂房刚刚封顶,已吸引近20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该产业园由山东连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在运行模式上,众创产业园不同于传统园区,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共享+’发展模式,通过‘产学研联动+资本金融’助推,实现园区与产业顶级资源的活化与融汇。比如‘金融+’,园区设立2亿至3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资本招商、专业孵化,为齐河引入培育新产业、孵化本地潜力企业,扎根服务齐河实体经济。”众创产业园总经理助理姜晓明介绍。目前,众创产业园已与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山大EDP中心、温合创投基金等签定了共享经济战略合作协议。园区全部建成后,可以满足1000家中小企业入驻,年可实现生产总值过百亿元。
引入第三方,依托专业园区、创新平台实行市场化、专业化招商,能够进一步提升招商精准度,强力构筑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促进德州加速崛起。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发展产业园从去年开工建设到47栋高标准厂房全部建成仅用10个多月时间。在招商方式上,入驻产业园的所有项目手续都由高新区和城投公司集中打包推进,一次性办理,实现了“两高一集约”,即产业聚集度高、科技含量高、土地高效集约利用,亩均投资强度达到了400万元以上。目前,协同发展产业园达成入驻意向企业52家,涵盖精密仪器仪表制造、检测设备、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发展产业园为什么能够成功?在于我们进行了建设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两个创新,在建设体制上,采取高新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商,禹城市城投公司统一定制开发、一栋一企、独立标识,专门用于承接京津冀和济南的产业转移升级企业。在运营机制上,我们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成立协同发展产业园运营公司,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财政不掏一分钱,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志辉说。
我市还通过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大院大所对接,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放大“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德州公共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科技转化综合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服务中心的‘三大新动能培育中心’作用初显,清华大学山东智慧化工研究院工作站、中北大学研究生院德州分院、中科华鲁土壤修复研究院相继落户,21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累计实现技术转移转化156项,交易额达2.87亿元。”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四平介绍。
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
在3月19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重点项目暨有研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开工仪式上,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果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对德州的投资发展环境赞不绝口,“我们考察了天津、厦门等多个城市,最终选择落户德州,是因为这里政务服务环境好,办事效率高,我们所接触到的工作人员都十分勤奋、诚信,为我们下定决心到这里投资发展吃了‘定心丸’。”
招商引资是环境经济,哪里投资环境好、服务质量优,项目就会选择到哪里去,并且具有传导效应。所以,我市各级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同时,下大力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商、尊商、爱商和企业家是功臣的浓厚氛围。“有服务专班靠上给我们服务,书记、市长多次到项目现场召开办公会,高新区一名领导腾出自己的办公室作为公司的办公场所,一个月时间办结所有开工前手续,这一切使我们十分感动,更加坚定了在禹城把企业做大的决心和信心。”松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燕对记者说。
为进一步保证引进的项目能够顺利开工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结合“工作落实年”部署,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确定每个项目都要明确牵头市领导、有关责任部门。建立项目高效落地保障机制,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市县联动专班制度,安排专人全程紧密对接、跟进服务,争取项目落地后3天内完成开工相关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
记者 杨德林 通讯员 庞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