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田野充满希望,累累的硕果述说辉煌。
瓜果飘香的时节,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暑去秋来,耕耘收获,汗水浇灌出五谷丰登。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团结一心、精诚协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粮食生产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三农”形势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坚定抓好粮食安全、食品名市、城乡融合三件大事,为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贡献德州力量,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挑大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说。
全市同心持续发力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5月份,我市邀请了国家和省专家,组成6个测产小组,对全市12个县(市、区)的“吨半粮”核心区进行测产验收。“今年小麦平均穗粒数比上年略有减少,但亩穗数、千粒重均有增加,亩产量较上年增加约9公斤。”5月25日,完成测产的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陈超说。
今年是我市启动“吨半粮”创建第三年,三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粮食总产连创新高,成绩显著。去年,超100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今年我市夏粮又获丰收。据统计部门公布数据,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817.07万亩,较去年增加1.54万亩;单产476.68公斤/亩、较去年增加4.81公斤/亩,全省最高;总产389.49万吨、较去年增加4.66万吨,全省第二,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秋粮生产方面,据农情调度,全市秋粮总体长势良好,面积稳中有增,种植密度增加,个体较为健壮,长势好于预期,有望再获丰收。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我市在高产创建的基础上提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向耕地要粮、向科技要粮。
“围绕优模式、推技术、提单产,我们做到‘六个集成管理’,推动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协同联动、全面提升,确保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75亿公斤以上,力争核心区128万亩全部实现‘吨半粮’创建目标,辐射带动600万亩粮田大面积均衡增产。”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立军介绍说。
食品名市加速建设
特色产业集群崛起
在位于平原县三唐乡的数字农谷智慧大棚内,鲜红的草莓香气诱人、成熟的小西红柿如一串串玛瑙……这里四季都有瓜果成熟,每逢周末,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数字农谷是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投入运营的首个项目。自去年4月开园以来,京津冀、江浙沪等地的院校和企业有千余人次前来考察对接,园区实现从“外出招商”到“开门迎商”的可喜变化。
打造食品名市是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强力引擎。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是打造食品名市的载体和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们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引进加工企业,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努力把农副产品在当地吃干榨净,以更大格局持续推进食品名市建设。”孙丰勇说。
“目前,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我们力争明年打造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德州市振兴乡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文陆说。
市县同步建设,“一区多园”同频共振。2023年,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正式开园,全市共招引签约食品加工产业项目24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7个。目前在产业园内,同福集团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京东数智物流园(含冷链)项目、北京航天食品产业园项目等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均建成一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县级产业园入园企业营收突破300亿元。
引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1家;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42家,总数达304家;德州市食品加工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揭牌成立,2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超1100亿元。同时,成立由市级领导任链长的实体化产业链办公室,初步实现小麦、玉米、大豆全产业链发展。
加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定。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在全市启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全市新增绿色认证产品78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产品916个;累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1800余批次,抽检合格率98.5%以上。平原县被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坚持品牌强农,“德州味”香飘四海。今年完成第五批“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授权企业总数达到131家,涉及产品200余种。市级形成了“1+12+N”的品牌发展格局。多次举办“德州味”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活动,组织企业赴全国各地参展办展,“德州味”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75亿元,同比增速3.9%,较去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拉动总产值提升的重要力量。
“双镇百村”出形象
和美乡村入画图
蔚蓝的天空下,漆黑的柏油路干净平整,路两旁绿树成荫、商铺牌匾整齐统一;一座座新建的工厂,厂房高大、车间内一尘不染……
中秋时节,走进庆云县尚堂镇,一幅美丽宜居、蒸蒸日上的小城镇画卷映入眼帘。
聚焦“深化城乡融合发展”,2021年11月我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启动“双镇百村”建设,重点打造10个中心镇、11个特色镇、120个中心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尚堂镇是我市重点打造的10个中心镇之一。三年来,该镇聚力建强基础设施,实现镇村环境和承载能力“双提升”;聚力加快人口集聚,实现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双提升”;聚力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项目发展和产业支撑“双提升”;聚力推进全面振兴,实现经济收入和带动能力“双提升”。
像尚堂镇一样,其他中心镇、特色镇也实现了“三年大变样”。产业园区初步成形。每个中心镇规划建设了一处1000亩以上的产业园区,全市新建产业园区21个,实施建设项目512个,完成投资474亿元。齐河祝阿文旅产业、武城鲁权屯中央空调产业、乐陵铁营化工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居民社区配套齐全。在中心镇、特色镇和有条件的中心村,建设了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心社区,让更多农民群众实现就地城镇化。10个省级、30个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439个。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全域整治”行动成效显著,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农村改革激活力
全面振兴谱新篇
去年9月,山东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暨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德州禹城市召开,全省学习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禹城经验”。
去年以来,我市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新进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全国农村改革系列会议在德州召开。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探索形成由“市级专班+县级国企+乡镇联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农带农服务平台,组成“4+2+N”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00多家,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近2000万亩次。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发展种粮大户4400余个、家庭农场1.1万家、农民合作社1.4万家,5家主体入选第一批省级生态农场。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构建市县乡三级指导、扶持和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工作体系,全市发展辅导员814名。通过招引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公共设施等措施,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闲置农房、闲置校舍、闲置厂房、闲置坑塘,探索推动共同富裕新路径,实现群众、集体、企业多方共赢。
产业振兴增实力,全市承担国家产业强镇项目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拥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4个、超亿元村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省级18个,省级产业强镇35个、乡土产业名品村433个。人才振兴稳支撑,累计建成省市级专家服务基地97家,评审“土专家”“田秀才”1274名,培育高素质农民3889人,培训女企业家、妇女创业就业带头人50人以上。文化振兴筑灵魂,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培育善行义举“四德榜”优秀示范点186个,选树先进典型1.6万个。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6个、省级296个,全国文明家庭2个、省级37个,推选全国最美家庭、五好家庭33户,省级120户。生态振兴夯基础,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垃圾治理,中心城区、齐河县、宁津县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组织振兴强保障,全市村委“一肩挑”比例达99.2%,建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663个、联合社595个,对“创优村”开展基层党建连片整治,涌现出一批样板村、示范村。
改革潮涌风满帆,乡村振兴正当时。新时代的新农人,将始终秉持“躬身为民、笃行实干、团结奋进、创新争先”的“德农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引领下,扬鞭策马、奋楫争先,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宋延涛 通讯员|桑冬冬 白世伟 编辑|陈锟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