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牢牢把握市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聚焦大局、聚力中心,努力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新贡献
市科协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市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聚焦大局、聚力中心,要求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每位同志都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项工作,努力在全市驻村帮扶工作中走在前列。
选派素质高、能吃苦,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李桂发、田国松同志决战到扶贫攻坚第一线。注重关心关爱第一书记,激发热情、激励干劲,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做好坚强后盾。两年多来,市科协班子成员先后到禹城市莒镇董屯村现场调研20多次,其中主要负责同志调研13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市科协党组提出了打好科技牌、环保牌、文化牌三张牌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人才、原生态、英雄故里三篇文章的任务书,绘就了抓党建、强队伍,抓产业、强园区,抓民生、强社区的路线图,为驻村帮扶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统筹整合了科协全系统、全单位的智慧力量,把做好该项工作作为每位同志的份内之事、应尽之责。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全部参与、群策群力。健全了工作协同机制,制定了工作配档表,对口联动,任务包干,齐心协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聚焦产业扶贫,打造驻村帮扶“主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养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市科协从产业发展的大处着眼、从关系困难群众生活的小处着手,把工作职能和有限资源优先向驻村帮扶倾斜,围绕产业发展和素质提升,为所帮社区和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项目扶贫是产业扶贫的关键。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出点子、谋出路、做实事。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流转土地500亩,种植紫麦、花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发动和组织齐河、临邑等县科协及所属农技协给予派驻村技术、人才支持。 2017年董屯村现代化农业园区30个蔬菜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当年增收。指导、支持董屯村延伸产业链,发展磨面、非转基因花生油等副业,吸收年老体弱的困难群众打工,集体收益10多万元,实现了集体和村民双受益。
市科协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发挥职能优势,着力在做实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上下足功夫,初步探索出一条“支部引领、产业支撑、村社融合、科技指导、规模经营、合股联营”的科技扶贫致富路子。
大力提升村民科学素质。向省科协先后争取700多台数字科普终端,在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装到省级贫困村,在全市建立了庞大的数字科普扶贫网络。争取中央财政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科协资源,建设了杨桥科普示范社区、莒镇幼儿科技活动示范室、校园科技馆以及总长30多米的科普画廊。筹措科普图书2万册,建设董屯社区科普书屋,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提升农民科学素养。
建立扶贫开发农技专家团。把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艺、畜牧兽医、林业等方面的乡土科技人才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技能培训、讲座等活动,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助力贫困村科技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接高层次专家支持驻村帮扶。加强与省老科协、省科普专家团的专家对接,以建言献策、咨询、产业引进等方式,组织高层次专家为我市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助力教育扶贫拔穷根。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一定要把扶贫与扶智慧、扶志气结合起来。既要送项目、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经。市科协以青少年群体作为突破口,与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开展合作,在全市农村中小学开展多场次、高频率的科普宣讲活动,将科普资源向地处偏远、扶贫任务重的乡镇倾斜。
有人怀疑时更应坚守,有人浮躁时更要实干。经市科协党组研究并报市委组织部批准,市科协李桂发同志再次担任第一书记,与大家并肩跑好脱贫攻坚新一轮接力棒。下一步,市科协将担当作为、迎难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更大实效,为全市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科协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