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搭舞台厚植引才沃土,让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兴乐”战略,搭舞台、揽英才,厚植引才沃土,涵养留才“好生态”,让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探索多种渠道引才

11月7日,在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型薯繁育温室,科研人员正在董莎萌的指导下,进行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

董莎萌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留学加拿大和英国,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及生物防控技术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1年,在乐陵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与帮助下,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引进董莎萌教授,进行马铃薯抗晚疫病方面的研究,筛选高抗父母本进行杂交,获得抗病性马铃薯新品种,解决病害防控长期依赖化学农药、易产生抗性的弊端,通过与生物防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立高效绿色防控体系,解决了公司主推品种和储备品种对晚疫病抗性弱等难题。

作为一家红枣深加工龙头企业,近几年,乐陵市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金丝小枣全枣浓缩汁枣清汁澄清度达90%以上,成为公司拳头产品;红枣味酒类产品正加快研发。

公司的创新发展得益于各类专家人才的智力支持。德润公司引进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贮藏加工室副研究员刘成兼任专家顾问,双方合作研究了红枣暖啤、枣味果酒,目前已完成三角瓶枣酒的发酵试验。

近年来,乐陵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书记、市长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6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推动集聚26个职能部门最大合力。连续两年将“四链”融合作为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高位推动,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全链条探索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新路径,统筹整合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6个省级以上平台载体,并依托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共同体研发机构,成功获批3家院士工作站、4家国家级科技小院和7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吸收高层次人才参与科研工作。

乐陵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李敏介绍,乐陵制定配套人才政策,真金白银给予扶持,顶尖人才创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重奖,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机制,形成了“1+N”开放式产业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编制在高校、事业在单位,工作在企业”联合引才机制,依托乐陵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设立乐陵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院,按照“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动态调整”原则,建立20名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周转池”,向食品加工、高端体育、五金装备等产业链人才急需领域精准投放,给企业和人才吃上“定心丸”。

开通智汇产业“直通车”,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模式助力产业人才招才引智,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持续吸引集聚层次高、技术精、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线下把高校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专家领导和产业商界精英请到“家门口”。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人才正是创新的关键。”乐陵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董军说,近年来,乐陵市大力实施“人才兴乐”战略,持续创新人才机制,推进产才深度融合,营造了“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人才支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招才引智、人才培育工作实现突围,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更加强劲。

推进产学研合作育才

11月4日,在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年产20吨枣醋项目现场,泰乐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紧赶制订单。

该项目是乐陵市与山东农业大学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成果。“年产20吨枣醋项目主打直饮保健醋,红枣的附加值提高了二三十倍。”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仁堂,一边指导几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一边说。

去年,张仁堂团队研发的固态发酵黑化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眼下黑枣酒及综合利用加工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过亿元。

2021年,乐陵市与山东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农高区共同筹建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解决食品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食品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农高区从山东农业大学引进了张仁堂教授,聘请他为乐陵市农高区技术专家,担任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金丝小枣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山东农业大学驻乐陵农高区研究生工作站负责人。近两年,张仁堂团队开展红枣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转化、中试以及标准研究36项,其中,参与实施金丝小枣三产融合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等上级科技项目14项,科研攻关行动8项,制定黑化枣醋饮料等企业和团体标准14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富氢黑枣低酒精度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7项。

乐陵农高区党委书记刘艳霞对这次引才合作成果打满分。日前,张仁堂成功获批2024年度“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实现了我市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业类“零”的突破。10月28日,他作为“创业齐鲁·共赢未来”创业大赛获奖者代表,参加第三届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暨十三届“海洽会”并上台领奖。

“我们正在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园区项目,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的基础上,扩建生产车间,购置先进生产线,扩大中试产品范围和生产能力,从而推动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的转变,向高端健康食品产业迈进。”刘艳霞说。

为了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乐陵大力实施“北接南融”计划,加强与京津地区大院大所的对接,持续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18家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推动企业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创建国家高端体育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大学—乐陵人工智能研究院、乐陵市北工大半导体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绿色智慧农业产学研创孵化示范园相继落户乐陵。

近3年来,乐陵市对重点人才项目精准发力,引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45人,在前期创历史纪录的基础上,今年再次取得新突破,3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3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获评总数量列德州各县市区第一。

厚植发展沃土留才

前不久,一场活力四射的青年人才草坪音乐会,在乐陵西部人才公寓上演,200多名青年在这里放缓节奏,享受着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在人才公寓,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让居住在这里的青年人才产生了共鸣。

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乐陵实施“‘寓’才兴乐”安居保障工程,探索构建“购补租”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先后投资6.28亿元建成3处城区高标准人才公寓及79处乡村人才公寓,可容纳4656名青年居住。

西部人才公寓内服务不断提升,构建了“智汇党委—党支部—公寓党小组(红色楼道)—党员先锋岗—公寓人才”上下贯通、运转有力、发挥作用的五级管理体系,实现了人才发展与基层党建、人才管理与党员管理的同频共振。

2022年9月,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人才家园”项目竣工,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共计1032套家庭式公寓。目前,400余名安舜制药员工已成功搬迁至“人才家园”。

对到乐陵企业就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重点高校本科生,除企业正常工资薪酬外,在德州市财政每月给予生活补贴的基础上,乐陵再追加补贴。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500余名人才发放德州市“黄金30条”、乐陵市“钻石19条”两级生活补贴4000余万元。

乐陵市以“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为目标,为引进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人才,对人才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解答,遇到的困难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发挥专家人才“智囊团”作用,积极听取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斥资1.78亿元建成6.5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1180套,人才公寓配套建设了自助洗衣房、无人超市、健身房、图书室、电影院等,物业管家随叫随到,给人才以家的温暖。成立智汇党支部,工会、团工委、妇联等组织,加强人才政治引领,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才活动,为人才深入沟通交流搭建平台,让外来人才有了归属感。现已有1300余名人才搬迁入住,近20名大学生在公寓内觅得人生伴侣。

在做好外来人才服务的同时,乐陵市还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让企业家开拓眼界,提升境界,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

在服务范围、内容、对象和深度上进行多维度升级,打造人才赋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240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出行、户籍、住房、医疗等10个方面46项“全生命周期”专属服务。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强化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建立专家人才联系和恳谈机制,对联系服务的专家做到“三必”:工作生活必走访、服务需求必应答、扶持激励必落实。

此外,在强化科研平台保障上,乐陵市政府投资建设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商务产业园、五金机械产业园、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等8个平台。各企业扎实推进“一企一校一平台”工程,目前,全乐陵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90个,是全国唯一拥有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县级市。校企共建方面,依托“飞地模式”,建设了校企、校地共建平台56个,其中全省首创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的农科小院——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已有2家;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得到省科技厅的大力推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路书丹 编辑|石少军
通讯员|苏安矗 张枫叶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