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超
近日,暌违3年的传统文化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非遗”作品重回大众视野,瞬间火爆全网。李子柒回归,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国潮热”就像是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国际舞台持续绽放。这也启示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之美是不变的“顶流”。
守好家底,扎牢传统文化之“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传统文化的力量在于其蕴含的深厚底蕴,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不断深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具有历史价值的遗址、建筑和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继续存在。近年来,德州注重黄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擦亮“两河牵手”城市名片;挖掘和弘扬董子文化,打造儒家文化研究新高地;系统挖掘整理冀鲁边区红色文化资源,打响“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的红色文化品牌……在守好文化根脉的路上,彰显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州担当”。
培才育才,壮大传统文化之“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传承,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厚植文化育人沃土,德州各地妙招频出,比如,临邑县实施非遗传承人“青蓝工程”,为非遗传承注入人才活水;宁津县实施乡土文化人才培养行动,让“草根人才”登上舞台。传统文化是永不过时的,具有基石作用,而让其发挥价值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激活。因此,各地要注重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传帮带”方式,以互动交流面对面、文化传承手把手的形式,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有效适应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老中青”人才梯队,不断优化文化领域人才发展生态。
与时俱进,繁密传统文化之“叶”。传承与创新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制胜法宝。传承发展与创新,首先是传承,要传承好老祖宗的智慧,才会拥有创新。创新也要坚持传统文化本身,不可舍本逐末,过分商业化。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借助VR、AR等现代技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销,吸纳先进思想和理念,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以非遗手工艺为核心,借“非遗+文创”“非遗+跨界延伸”,探索多维融合的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新模式,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驶向更宽阔的天空和海域。
(作者单位:齐河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