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好榜样 | 孙庆华:暖了群众,红了党旗

“站在领奖台那一刻,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离不开孙姨。”说这话的,是德城区新湖街道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颜玲。

5月16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丰华社区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颜玲作为代表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而她口中的“孙姨”就是新湖街道退休干部孙庆华。2018年10月10日晚,孙庆华带着对群众无限的牵挂走了,享年68岁。

她生前留下遗愿,去世后不设灵棚、不通知亲朋、不大操大办。“缝缝补补”一辈子的孙庆华最看重的是勤俭节约。然而,她却特别叮嘱子女,向组织申请,遗体一定要覆盖党旗。

13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孙庆华已经成为丰华社区全体党员的一面旗帜。生前,她自告奋勇加入志愿者组织,热心投入社区公益事业。在她的带动和感染下,500多名党员群众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残疾人、老党员、困难群众“缝缝补补”,密切了“党一心为群众,群众一心跟党走”的血肉联系,换来了凝心聚力、守望相助的融洽居民关系。

孙庆华(右二)是老党员曲莲东家的常客,曲莲东把她当成“亲闺女”。(资料图) 记者 王志伟 摄

“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燃烧夕阳尽,奉献到永远”

孙庆华从事社区工作长达30年,直至55岁退休。

孙庆华发现,社区有大批跟她一样退休的老党员。“党员退休后,往往是人回到了社区,心没有真正融入社区,有的退休党员产生‘人到站、船靠岸’的想法,把参加党组织活动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如果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增强了党组织活力,还能缓解社区事多人少的窘迫。”想好了就干,孙庆华主动请缨,组建霞光红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并撂下两句话:帮忙不添乱,干活不要钱;别管退休前什么职务,咱就是普通党员。

社区空巢老人多,孙庆华就开辟爱心聊天室,把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拉呱。“霞光红”里能人多,会聊天、又贴心,老人们视他们为亲人,一天不见会想;志愿者们给独居老人买菜、送饭、配药、陪诊;家里做了好吃的,就给老人端一碗;春暖花开,还带老人就近旅游。

起初,孙庆华也受过委屈,照顾空巢老人的事被媒体报道后,有个老人的子女不高兴了:“这不是笑话我们不孝顺吗?”非向她索要“精神损失费”。但如今,“霞光红”被空巢老人子女视为恩人,一听说“霞光红”搞聚餐,有的送水果、有的送鸡蛋,甚至还有人运来锅碗瓢盆、米面菜油。

竖起一面旗,带起一大片。在孙庆华的带动下,志愿精神成为丰华社区鲜明的精神符号,500多名党员群众被调动起来,形成了霞光红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朝阳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服务内容涵盖帮扶救助、普法维权、治安巡逻、红色宣传等。

在“缝缝补补”中,让党心民心贴得更近更紧

在丰华社区,有一栋3层小楼引人注目,这里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占地不算大,功能却极为丰富:一楼有爱心聊天室、公益图书室,二楼有爱心传递站、公益理疗室,三楼是晚霞乐缝创意坊、党员活动中心……装潢“高大上”、有情趣,且为方便老人上下楼,还安装了电梯。

让群众最津津乐道的是,这里有一处专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缝缝补补的晚霞乐缝创意坊。它的发起者,就是孙庆华。

生活简朴的孙庆华,擅长做针线活,身边不少退休党员也爱好针线活。为了发挥这部分党员的特长,在孙庆华的带头下,从霞光红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中延伸出了晚霞乐缝创意坊。

眼下,除了周末、节假日,每天下午,晚霞乐缝创意坊都会响起缝纫机穿针引线的声音。排料、裁剪、缝制……每个志愿者手脚麻利、有条不紊,背后的货架上,是她们精心缝制的环保背包、枕头、床单、被罩、被褥等等。

起初,没有针线布料,孙庆华就自掏腰包购买;有些困难群众出门不便,孙庆华就挨家挨户登门取送。

现如今,新湖街道党工委给她们配备了缝纫机。“过去缝缝补补是缝穷,现在是缝幸福。”孙庆华说,条件改善后,她们做了床单、被罩、枕套等缝纫品,让困难群众家家铺上新产品;加工富余的,用于搞义卖,所得款项全部资助困难群众。

这些年来,孙庆华带领志愿者们共手工缝制环保布兜、婴儿被、抱枕等布艺产品5万余件,免费发放给居民和困难群众。她们的“缝缝补补”,让党心民心贴得更近更紧。

陈玉秀是受益者之一。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症的她,父亲下岗,母亲靠卖早点维持家人生计,全家人住在只有30平方米的棚户房里。她先后经历了11次手术,身体里打入56颗钢钉。

生活虽不幸,但孙庆华与党员志愿者们的资助,给了她莫大的温暖。“天冷了,给我送来厚厚的棉被;天热了,又给我带来换洗的衣物,孙奶奶拿我当亲孙女看待,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陈玉秀说。

现在,陈玉秀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不管治病还是求学,我都得到了党员和志愿者们的帮助,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了。”如今,做公益已经嵌入陈玉秀的生活,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去特殊学校关爱智障儿童、组织“大手拉小手”公益圆梦活动、辅导学校的学困生、回到社区做义工。

“为百姓办事一刻也耽误不得”

2017年2月15日,作为基层党代表的孙庆华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德城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发言,谈到党员、志愿者们常年为社区孤寡老人缝缝补补时,在座的市委书记陈勇为之动容,对他们做法点赞的同时,承诺一定要去社区看一看。

此后不久,陈勇如约而至。考察完丰华社区,他动情地说:“你们的做法,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是这一针一线、缝缝补补,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折射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我向你们致敬!”

孙庆华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她并不自满,直到离世还有一个不能释怀的遗憾。

前些年,社区有一位叫王秀兰的老人,如今已经去世4年多。王秀兰家有5口人,4个是聋哑人,她自己患有糖尿病。多年来,孙庆华一直带着党员、志愿者,隔三差五去她家送吃、送穿、做家务。直到4年前的夏天,糖尿病彻底拖垮了王秀兰的腿脚。

没了腿脚,哪里还叫“走路”?王秀兰只能拽着一条小板凳,一拱一拱地往前爬。孙庆华一直想向组织给王秀兰申请一辆轮椅。可材料报到残联后,正值“创卫”复审进入关键时期,孙庆华忙于组织志愿者搞服务,申请轮椅的后续工作就疏忽了,等想起来,王秀兰已经过世。接到噩耗的那一刻,孙庆华急得直掉眼泪,她说:“说明我们的服务有欠缺,从那我就记住了:为百姓办事一刻也耽误不得!”

如今,孙庆华已经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社区工作,但是她的精神却成为丰华社区不灭的明灯。颜玲告诉记者,他们将接下孙庆华的接力棒,把丰华社区打造成更多为民服务项目的“孵化器”,让更多党员和志愿者行动起来,用一针一线、一点一滴的善举,把党委政府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让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坚固、紧密。

记者|任立松 通讯员|方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