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里的老德州丨崔钟善,泰山顶上留下飞泉石刻的德州人

郭峰

泰山云步桥处,断崖壁立,山泉奔流,汇集成瀑,飞奔而下,一时水击崖石,碎珠飞溅,云雾氤氲,水的灵动与石崖的凝重相得益彰,成就极佳景致。东望,一处摩崖石刻,高半米有余,宽近一米,篆书“飞泉”二字,字体古朴端庄而多变,特别一个“飞”字,虽是古老的篆体,但其笔画多变繁复,自然一股蕴势而动的感觉,让人产生水石相激,珠飞玉溅的联想。显示出笔者师古而不泥古的机敏个性。

落款:无棣崔钟善。

崔钟善,清末庆云名门崔氏之后。《庆云县志》载:“崔钟善,字子万,号晋生。咸丰九年,报捐郎中,历有年所,勤劳卓著。”官至四员道员。

光绪十六年,他任莱州知府,时“莱属平度、高密二邑,盗风素炽,钟善仿古保甲遗意,创以联捕法行之各属,有效……尽法惩恶,地方自此安谧。”清嘉道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日益不可阻挡。旧的保甲制度已成为束缚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对治安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崔钟善到任后,针对当地社会现实,大胆改革,他既仿照古时保甲制度,又进行创新,发明了联捕之法,一方有匪,四方联动,一时地方秩序安宁,社会大治。

“二十七年,即墨民因税契抗拒,聚众围城,势甚汹涌,钟善奉命前往查办,大府主剿,钟善请剿辅兼施。至平度州,令军队分扼险要,以资镇慑,仅随数骑驰入城,开陈大义,责令完税……事以大定。邑民感再造之恩,为立生祠,以永爱戴。”光绪二十七年(1901),民众不堪重负,占据平度城抗税,腐败的清政府官员妄图一味武力镇压,崔钟善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不盲从上官,以大兵做后镇,孤身入城,对民众进行劝阻,同时采取退让政策,恩威并施,令民众心悦诚服,由此也可见崔钟善为官端方、爱民,处事灵活的一面。

“三十四年,袁中丞树勋奏署盐运使,当是时库款支绌,而偿款一项尤为绝大漏卮,东省复益以河工,故岁亏弥甚,钟善维持鹾纲(旧时成批运输食盐的贩盐组织),裁汰陋规,于保商之道三致意焉。”1908年,崔钟善任盐运使,当时清政府对外国的赔偿成为财政一大漏洞,而这时山东省又要增加河工,使得财政亏空益加巨大,各项工作难以为继。这时崔钟善的机敏才干又得以发挥,他一方面维持旧有盐运组织的合法性,同时又对其进行改造,从保住商人利益出发,摒陋习立新规,开源节流,一时渡过难关,稳定了时局。

字如其人,崔钟善虽然是捐官出身,但观其为官从政一生,端方却不呆板,守正却极富灵活性,就如他写的“飞泉”二字,习古却不拘泥于古,成就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愿,同时,他也成为唯一在泰山顶上留下石刻的德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