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车站街派出所是1946年德州解放之后最早成立的公安派出所之一。近年来,车站街派出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警务工作模式,以党建抓队伍、促业务、提服务、铸平安、解矛盾,深化源头治理、多元治理,打造出了基层善治的新格局,老所焕发出新容颜。近年来,车站街派出所先后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建+教育”铸警魂聚警心,实现“心中有信仰”
理想信念是干事创业的基础。近年来,车站街派出所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以党务促警务,警队跟党走、强警先铸魂的理念,发挥“党支部建在所队”的公安党建政治优势,做实做强党员身边的“堡垒文化”,狠抓队伍的教育管理,实现了党员教育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
在推进过硬党支部建设工作中,车站街派出所独创了以警徽“红”“蓝”“黄”为基色的党建新品牌。以忠诚、阳光、温暖为基调的红色党建工作法,着力传承红色基因,育警廉警,优警抚警,将正能量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将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民警的心坎上;以勇敢、静洁、严谨为基调的蓝色党建工作法,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以贴心、热情、周到为基调的黄色党建工作法,着力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群众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时刻把辖区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在推进党建“三色工作法”过程中,车站街派出所将“绣花功”的精髄贯穿党建工作始终,苦练“绣花功”之“精”,聚焦主业练本领;力求“绣花功”之“细”,一丝不苟保质量;彰显“绣花功”之“美”,顾全大局勇担当;争创“绣花功”之“新”,开拓创新不歇息。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了基层党建工作一片新天地。
——突出“日学习”。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依托“灯塔党建在线”“清风德州”“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学习教育活动,真正把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
——突出“周教育”。党支部每周一晚上坚持组织政治理论学习,通过领学、自学、讨论、书写读书笔记、观看教育片、撰写心得体会等,真正做到把党的理论入脑入心、指导实践。
——突出“月警示”。通过积极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组织一次警示教育,通过学习讨论、观看警示片等方式,引导党员民警心存底线、不碰高压线,对不良苗头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理,做到动辄得咎、防微杜渐。
——突出“年总结”。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理念,通过召开党组织生活会,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民警开座谈会、吃团圆饭等方式,增强民警归属感,营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党建+警务”夯实社区治安根基,实现“平安不出事”
8月13日,车站街派出所“市民警校”现面向全社会招新学员。招生对象为即将入学的准女大学生和在校女大学生。讲授内容为女大学生防诈骗、防性侵害的底线安全教育为主,旨在提高人身、财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心理抗压能力,掌握防侵害技术动作。
“市民警校是我们在社区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搭建的法治和警务知识授课平台,由党员民警带头授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有意愿的普通居民培养成具有警察视角的平安志愿者,做到能保护自己,能提醒他人,能发现安全隐患,能向公安机关提供违法犯罪犯罪线索,从而以百姓力量护百姓平安,打造平安共同体,让群防群治落地生根。”车站街派出所所长潘国辉说:“‘市民警校’是一所面向全体市民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是群防群治力量整合的专业升级版,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桥梁。”
今年6月以来,“市民警校”已组织集中授课12次,受教育群众2200人次,专家和民警根据高发案件类型,结合真实案例,向辖区群众和在校学生讲授常见案件的防范知识,提高辖区群众和在校学生的自我防范和群防群治能力,实现了辖区电信诈骗、入室盗窃、街面抢夺、故意伤害等案件明显下降。
车站街派出所辖区地处德城主城区的中心,具有“一圈”(商业经济圈)、“两站”(火车站、汽车站)、“三多”(流动人口多、宾馆多、老旧小区多)的特点,社会治安状况复杂。单靠派出所警力,难保社会平安万全。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车站街派出所全面整合社会治安力量,强化社区巡防,在做优用好现有的社区治安力量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内治安巡防与街面巡逻队伍的有机结合,全面招募平安治安志愿者,加强对社区的整体风险防范,加强信息收集,在源头上防范各类风险,增强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同时,他们加强人口管理,将社区工作和户籍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一标三实”对人口和楼宇的核查,整合常住人口、人户分离、流动人口、空挂户、已死亡未注销人口的分类档案,加强辖区实有人口的管理,确保人口档案真实有效。
为实现对社区社会治安的有效掌控,车站街派出所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平安。他们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视频监控、WIFI热点、物联传感、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全力打造智慧安防社区,实现车过留痕、人过留影,让社区居民住的安心、住的开心、住的舒心。同时,他们实行“警民议事”制度,派出所党支部及社区民警定期开展警民相约活动,征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组织引导社区群众加强治安防范,开展各类安全检查自查,共建社区平安。
“党建+服务”面对群众“不说不”,实现服务“不缺位”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车站街派出所在窗口单位喊出“不能说不”的口号,明确服务窗口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或要求,无论是否属于本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都不得拒绝搪塞、推诿扯皮,不能简单说“不知道”“不清楚”“不能办”,而要给予明确的解释和指引,避免造成申请人跑腿的情况。
车站街派出所借鉴服务行业提升质量的黄金标准要求,主动优化窗口服务,升级便民服务措施,设立党员先锋岗,在全市率先实现移动支付收费,落实错时延时、容缺办理、上门服务等制度措施,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他们还通过创办微信公众号和警务工作群,定期不定期发布“微预警”“微寻人”“微防范”, 实时发布多发案件特点和防范措施,提供法律法规、业务办理流程咨询等服务,实现“微服务”随时随地在群众身边。
2018年10月18日,德州公安便民服务平台上线启动当天,车站街派出所迎来全市第一单“服务”——网上预约户口迁移。家住德城区贵华家园的陈先生是一个关注时事的网民,在网上看到德州公安便民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发布会,想到平时夫妻俩人忙于工作,其爱人赵女士的户口一直在河北老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提交了户口迁移预约申请,结果不到半小时,户籍民警就回电核实情况,交代了流程和手续,业务受理成功。随后,陈先生抽空到车站街派出所领取了爱人的户口准迁证,办理只用了不到五分钟时间。
为创新户政管理,车站街派出所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户政服务向群众延伸,着力解决群众需求较为迫切的户籍业务需求,建立户籍业务服务实战机制,网上预约便捷服务开通。他们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即所需提供材料一次性告知,能够当场办理的业务一次性办结。
“党建+稳定”创新“365”调解工作法,实现“矛盾不上交”
基层派出所,群众间扎根,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基层矛盾纠纷纷繁复杂,既有多年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群众利益交织的突出矛盾,导致民警在化解调处时常感“力不从心”。车站街派出所针对新时期矛盾纠纷多发易发、调解难度日益加大的特点,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了“365”调解工作法,着力化解辖区矛盾纠纷。
——运用三大抓手。他们坚持以信息收集为抓手,在辖区内遴选素质高、消息灵、真正愿为派出所工作的群众担任矛盾纠纷排查信息联络员,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收集网络,为准确掌握辖区社情民意打下坚实基础;以调解队伍为抓手,按照专群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专职、兼职、聘任三支调解员队伍,既解决了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调解亲和力不够的现实难题,又实现了公安机关专业优势、外聘人员经验优势的有机结合,确保了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不断提高;以规章制度为抓手,制定调解员工作规程、廉政制度、岗位职责,设计了一系列标准化、格式化的填表式法律文书。建立调解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剖析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研究下步工作措施。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调解不力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规范六步程序。针对矛盾纠纷及治安案件的多样性、复杂性,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操作,明确基本程序、实施步骤,逐步形成了“受理、调查、定性、协商、确定、回访”一般案件阳光调解“六步曲”,使调解更加规范严谨,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确保了调解工作的实效。
——采用五法调处。针对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逐步形成了情感融入、降温处理、主动出击、借助外力、引导疏通等5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调解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有效打开了矛盾“解压阀”。仅今年以来,通过“365”调解工作法受理矛盾纠纷198起,成功调处189起,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到了95.4%,防止民转刑案件2起。
7月9日凌晨1时许,德州火车站广场上,宾馆从业人员郭某某与赵某某发生争执后产生肢体冲突,双方脖颈处都有抓痕。民警取证后依法进行调解,但双方互不让步。为此民警采用了“365”调解工作法,成功调处了这起治安案件。一是情感融入法。民警三番五次到双方家里做思想工作,用真情感动双方。二是借用外力法。火车站广场属于广场管理办公室管理,民警为此走访了广场管理办,通报了案情。广场管理办专门找双方当事人谈话,阐明利害。三是主动出击法。为了达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民警此后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传唤,告知双方如果达不成一致,将依法进行拘留。双方当事人考虑利害关系,表示检讨自己的举止和言行,最后握手言和。
李嘉庆 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