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市教育和体育局召开教师节专题新闻发布会,对教师节期间庆祝活动和我市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成绩等进行了具体介绍。
今年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和体育局将围绕“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这一主题,组织了隆重而热烈的祝贺活动——
市领导走访慰问教师;
开展为教师解忧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待遇;
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
举行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老师您好”,为教师亮灯活动;
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设立教师节专刊或专栏,对优秀教师进行宣传;
编制教师节致敬老师宣传片;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和体育局向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发慰问信。
集中展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展现广大教师爱国奋斗、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提升质量。
目前,我市共有教师5.94万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1.08万人,小学2.59万人,初中1.43万人,高中8000人,中职3700人,普通本专科4280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428人。其中,3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21.2 %,5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23.6 %。通过市级高端和骨干培训、县级全员培训、校级校本培训为主的大培训、大提升等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教师的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近1100元。标志着我市教师队伍取得长足发展,教育队伍素质实现凤凰涅槃。
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以前,我市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全市农村小学30岁以下教师仅占7.5%,而50岁以上的却占到了33.9%,这部分教师中民师转正和招工进入的占到71.3%,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没有50岁以下的老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县党委政府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先进性教育和“两学一做”的重要方面,大胆创新,先后建立了“退一补一,缺什么补什么”的教师补充配备长效机制;实施了教师编制专户、后备教师、政府购买服务、面试前置、引进教育优秀人才等教师招聘的方式。
2015年以来,全市招聘教师1.4万人,占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3%;3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提升到21.2 %,5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下降到23.6 %。
素质能力大幅度提升
开创教师成长新模式
2012年以前,我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本科以上学历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和27个百分点,全市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比不到1%。全国、全省的教师学术交流平台几乎没有德州的声音,省一级的名师、名校长也是廖无几人。
自2014年开始,全市教育系统开始了以市级高端和骨干培训、县级全员培训、校级校本培训为主的大培训、大提升活动。每年都组织上千名校长、教师“走出去”与“高手”交流学习,到名校跟岗培训,组织上万名教师进行学科专题培训,邀请张志勇、李希贵、张国华等全国知名专家来德授课,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高端教科研机构建立了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机制,引进全国名师在德州设立了工作室,进行了首批150名德州名师的培养,开展了向师德要质量、教育世家授牌、名师成长俱乐部、教师教研共同体等教师成长模式创新。
到目前,从学历上看,全市普通公办中小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提升到 61.4%,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2.4 %。从培养培训方式上看,我市教师培训实现了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从能力上看,120多名校长教师走向全国学术交流的平台,当堂达标教学、心语滚动作文、思维导图教学法等学术成果在全国创出了品牌。
今年又有5名校长(园长)入选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培养名单,8名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培养名单。自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启动以来,我市已有14人经培养和考核合格认定为齐鲁名师名校长(名校长6人,名师8人)。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德能共育的师德建设模式入选教育部全国30个师德建设优秀案例。
教师地位待遇
更加受尊重、受关注
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教师的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近1100元。注重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乡镇教师津贴补贴和班主任津贴标准。全市共有122个乡镇发放乡镇工作人员交通补贴。全市建成农村教师周转宿舍361套,为到农村任教的教师提供了住宿保障。共评选116名农村特级教师,发放了农村特级教师津贴。
今年第35个教师节,我市2个单位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名教师获得 “全国模范教师”; 7个单位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3名同志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8位老师获“山东省优秀教师”; 50个单位获“德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名同志获“德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80位老师获“德州市优秀教师”。
办学条件改善
校舍面貌一新
2015年初,我市仅有30%的学校勉强达到省办学条件标准,在国家验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274项指标中,180多项处于全省末位。
市县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三大重点,围绕“地、人、钱”三个关键,综合施策,三年累计投资138亿元,比前20年学校建设的投资总额还要多;建设校舍522万平方米,比2012年前全市义务教育段校舍总面积还多200多万平方米;标准化塑胶操场由2015年初的41块增加到目前1272块;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015年的35%上升到94%。
2017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院落是校园”,全市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德州市学校办学条件差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育人质量提升
打造德州特色教育品牌
狠抓规范办学、素质教育、法治教育,设立300多处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劳动实践等研学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成果初现,德州一中“鞠躬中学生”、实验小学“敬礼小学生”等在全国成为“网红”。
强化体育艺术教学,建设全国、省、市级足球特色学校210处,吸引15万学生成为足球爱好者,学生的体质健康抽测得分较2012年提高8分。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从零星学校组织到全市90%以上的学校开发了特色课程;中小学学生社团达到上万个。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1%,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2 %,较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本科上线率由2012年的全省下游连续提升到全省第5位;高一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升到全省前3-6名;连续10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汽修专业比赛,成为全国唯一十连冠的城市。
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学生救助体系,精准识别、阳光救助,没有一名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为全市8000多名轻度残疾儿童提供与普通孩子同等教育, 420名重度残疾儿童在家享受送教上门服务;对全市近10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流入地政府安排到公办学校接受无差别教育;建设1256所“四点半”学校、12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较好解决了学生平时放学早和节假日无人看管问题。
开放创新实现新突破
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
长期以来,德州教育各项指标处于全省下游,按部就班不可能实现跨越,市委、市政府将教育开放创新作为发展的先手棋。积极争取省政府将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开展12项创新试验;建设了市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通过努力将山东华宇工学院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列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引进中北大学在德州设立研究生分院,开展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大力开展办学模式创新,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优质公办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民办公助、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发展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全市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得到激发,教育发展进入优质高效的快车道。
我市的教育事业成绩可谓突飞猛进,标志着全市教育实现了由外延建设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2017年底,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1%,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2 %,较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本科上线率由2012年的全省下游连续提升到全省第5位;高一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升到全省前3-6名;连续10年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汽修专业比赛,成为全国唯一十连冠的城市,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发挥优质公办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民办公助、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发展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全市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得到激发,教育发展进入优质高效的快车道。
见习记者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