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乡面貌巨变70年: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德州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70年。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励精图治、不懈探索、久久为功,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显著增强,城乡宜居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各级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紧紧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重大机遇,加快“三个市民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中心城区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发展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70年栉风沐雨,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70年春华秋实,谱写了城乡建设的秀美华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城区面积仅2.4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左右,城区只有6条土路。“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是当时的生动写照。在资金、物资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德州地区领导克服种种困难,修通道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1953至1958年,德州先后建成了工人文化宫(始称职工俱乐部)、德州影剧院(始称人民剧场)、德州汽车站、自来水公司、人民公园等,1960至1968年先后建成了三八路、湖滨路,高标准修建了德州第一路——东风路,城市建设进程加快。

特别是1978年,德州地区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管理,相继打通十几条城市主要干道,新建了新湖公园、儿童乐园等大型旅游景观,供排水、园林绿化、公共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995年撤地建市以来,德州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打造城市特色,建设“城市客厅”,城市建设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以后,城市向东延伸的愿望强烈,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跨越岔河、减河向东发展,先后高标准实施了河东新城、高铁新区建设,成为人口聚集、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先做大中心城区,做实以平原、武城、宁津、临邑等未来分区为依托的紧密层,实现中心城区“一心四极、组团发展”,城区人口规划达到10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扩容升级,陵县成功撤县设区,城区面积扩大了2倍;全长77公里的环线快速路建成通车,围合面积280平方公里。2017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德州东部城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以打造创新核、商务核、公共服务核、生态核、现代产业发展核、现代农业发展核为着力点,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城建年均投资逾百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城市建设步入质效提升的新阶段。全长60公里的滨河路建成通车,纵贯城市南北,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第一条地下管廊——广川大道地下管廊高标准建设,破解“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筑牢城市“里子”。人才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太阳能德州小镇投入使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性。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营造出城市优美的天际线。今年,以城市双修为导向,投资126.69亿元,实施了5大类65个城建项目,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70年间,德州主城区规模不断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14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7.01%,一座现代化、生态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矗立在鲁西北大地上。

以人为本,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我市把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提高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紧密结合,全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相继建成新湖风景区、锦绣川景区、长河公园、减河湿地公园等景区。2006年8月,德州市荣获全国城市建设最高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山东省西部唯一获奖城市。近几年,我市突出城市内涵,建设了杨庄河、西陈沟、沙王沟等海绵型景区。2018年建成了太阳能德州小镇,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每年我市都要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及防汛能力,加快实施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等,努力使人民群众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70年来,伴随着城市发展,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德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强住宅建设、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当作根本来抓,切实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2013年以来,全市已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8万户,逾50万群众“出棚上楼”,搬进了现代化住宅小区。近3年我市共改造老旧小区262个,建筑面积379.6万平方米,惠及城镇居民16.5万人,小区路平灯亮,屋暖水畅,树绿景美,安全宜居,群众无不拍手称赞。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6万户,农村群众居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2.4万户,农村生活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观。

德州城市建设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环境治理,相继建成了3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3处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和11座污泥处置设施。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加强建设工程扬尘防治,全面落实扬尘防控“6个100%”标准,全市规模以上建筑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德州入选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计划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55万户,为保卫“德州蓝”贡献力量。

加强城乡统筹,共赴美好生活

人民感受最深的是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2014年底我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人的城市化”,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着力优化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

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我市各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力推“三个市民化”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制定了《德州市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放开县域、放宽市区落户政策,并取消了购房落户的限制政策,实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新突破。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问题,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强化住房保障,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意见》,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

在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中,我市坚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以两区同建和县域就地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户籍城镇化率为抓手,在农村“三权”保障和有偿退出方面创新突破、先行先试。其中,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备案制度被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做法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作为典型全国推广。省委、省政府在德州召开现场会,推广“城乡一体、两区同建、四化同步”经验。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任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