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手记之武城——
既要放大优势,也需补齐短板
德报全媒体记者|王贺 刘振兴
今年下半年观摩的首站,是武城县。近几年,从“1+n”产业舰队到“共享工厂”,武城县在观摩中总能涌现新亮点。今年以来,当地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不求最大但求唯一”,观摩中呈现出的新特项目同样为数众多,每一个几乎都可圈可点,给人零下深刻印象。
一个个高新项目、特色项目,极具前景、富有潜力,凝聚了武城县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是当地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作为我国首个玻璃钢县,武城县有着浓厚的创新传统,不仅关注新项目、新产业,更不断涌现新理念、新思维。但必须看到,在高新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同时,这里也有着缺大少强、经济总量偏小的发展短板。今年,武城县直面这一问题,提出要紧紧围绕解决“供给结构失衡、经济总量太小”两个影响武城发展的突出问题做文章,全力用心项目,持续优化结构、做大总量。
我们看到,经过接近一年的努力,武城县把握产业规律,打好战术突破,深入推进空调通风产业整合发展、新材料(玻璃钢)产业拓展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发展。坚持以“四新”促“四化”,27家企业纳入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高新技术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7.6%和1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5.3%、11.3%和11.6%。
我们看到,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新项目落地,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正在加速壮大,武城县正紧盯自身薄弱环节,奋起直追、全速前进。客观地讲,作为后发城市,我们每一个县市区都面临着既要做优也要做强的双重考验,在这一进程中,武城县已经呈现良好势头,相信当地通过继续放大新亮点、增创新优势,必然能够实现经济从“小而新”到“大而强”的飞跃,写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德州24小时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