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303个社区(村)全部配备了法律顾问 公共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隔壁家的院墙挡住了我家采光,姜律师,您来评评理! ”11月20日上午,宁津县大柳镇付集西村村民李某气呼呼地来到1公里外的付集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向山东忠旺律师事务所的姜世华律师寻求帮助。

姜世华了解情况后,把两家人叫到一起,讲法律、说道理,认真做起调解工作。嗑着瓜子、喝着茶水,两家人从“急红脸”到“羞红脸”。最终,李某的邻居当场表态:拆掉争议院墙,赶明儿拿瓶好酒上门道歉。

姜世华是付西村的法律顾问。如今,宁津县303个社区(村)都配备了法律顾问,实现了全覆盖。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

宁津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3级平台,把法律“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等进行明确规定。

早在2017年,宁津县就探索建立了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社区(村)司法行政工作室3级服务平台运行合理高效,公共法律服务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新阶段。

11月25日,走进宁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8个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公证处、调解中心等10个法律服务机构全部入驻。这里采用“一座楼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体化服务、一站式办结”运作方式,不再让群众东奔西跑。“这里的咨询服务不但完全免费,而且公证的全流程都能在一个窗口实现,真是太方便了。 ”正在咨询财产公证相关问题的市民张立军说。

与此同时,在距离宁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公里的刘营伍乡张庄村,村民张某因家中赡养问题,在村党支部书记张云福的调解下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根据村委会门前的公示电话,张某拨通了法律顾问侯磊的电话,在侯磊的调解下,张某顺利解决了纠纷,张云福也松了口气。“我们村离县城较远,现在司法服务人员和法律顾问的联系电话、微信二维码等信息全部公示,电话处理不了的,律师就登门处理,帮村里解决了不少矛盾。 ”张云福说。

“哪里需要司法服务,改革的脚步就奔向哪里。让司法服务再靠前些,确保基层矛盾不出门、不激化。 ”宁津县委书记王刚说。

依托3级服务平台,宁津县打造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线面结合、惠及全民”的司法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法治学习培训、普法宣传等,将综治网格员吸纳为“法律明白人”,鼓励将“法律明白人”骨干聘任为综治网格员,形成“法治宣传共同参与、矛盾化解共同努力、社情民意共同收集、乡村建设成就共享”的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宁津县3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累计解答法律咨询3500余人次,参与调处矛盾纠纷892件,出具法律意见267份,结案301件,办理各类公证721件,举办法治讲座372场次。

社会力量参与,3支队伍健全多元化供给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好了,平台搭成了。具体怎么干?谁来干?

宁津县在前移司法服务端口、打造司法队伍铁军的同时,着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健全多元化供给模式,确保全社会参与、全流程管控、全方位服务。

在宁城街道刘振雷村,记者见到了68岁的独居老人刘贵章。虽然他走路仍有些蹒跚,但精神头十足,房前屋后忙个不停。“真没想到,不但顺利拿回了赔偿款,政府还帮俺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 ”

今年7月,刘贵章在村头务工时被一辆小型货车撞伤,导致身体多处骨折。经调查,肇事车辆不但没有各类保险,而且肇事司机家庭贫困,难以支付近10万元的赔偿款,刘贵章因此只能借钱看病。

宁城街道司法所所长孟红军在入村走访时,听村民提及此事。在入户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孟红军立即启动了弱势群体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上门指导起诉立案,并委派驻村法律顾问一对一开展法律援助。

经过近1个月的诉调同步发力,最终由肇事司机挂靠的运输公司顺利执结赔偿款。事后,司法服务志愿者曹青春又主动上门,协调有关部门为刘贵章申请了特困救助和低保,免了刘贵章的后顾之忧。

和孟红军、曹青春一样,宁津县还有千余名活跃在案件调解和法律服务一线的工作者。

依托大力推行的特色品牌调解室建设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宁津县逐步建立起法治调解专家、法律顾问、司法服务志愿者3支队伍,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20个,拥有专业调解员310名,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访调、诉调、警调对接等机制逐步完善。

同时,选聘28名退休法官、公安民警、信访干部、民政干部和1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首批司法服务志愿者,立体调解“大网”日益牢固。

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订单式服务更精准

11月22日,宁城街道康宁社区法治讲堂里座无虚席,山东德宁路通律师事务所的陈新生律师应邀来到这里,围绕预防中老年人受骗、赡养纠纷等问题进行授课,讲到精彩处,群众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俺们前几天刚点了‘普法菜单’,想听专家讲讲老年人防骗知识,没想到这么快律师就来上课了。”75岁的社区居民刘国福老人高兴地说。

为了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宁津县司法局制定了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将法律服务划分为培育公众法治信仰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援助项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项目、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公证律师仲裁服务项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智慧调解”项目等5大项、39个子项。同时在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上进行公布,并印制成服务手册向群众发放,群众可根据自己需要“私人定制”法律服务产品,由基层司法所归纳意见后派发服务事项。

宁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卢孟清坦言,以往司法行政职能配置呈“倒金字塔”结构,基层司法部门事多人少、群众需求多但有效服务少,司法行政工作也多是依据经验决策进行粗放管理。“如今能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给服务事项列出清单,多亏宁津全力打造的一体化‘智慧调解’系统。 ”卢孟清说。

卢孟清口中的“智慧调解”系统,就是依托现有实体服务平台,将所有数据开放共享,实现数据录入、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监管督办、评估评价、统计汇总等系统功能的流程化、标准化。简单来说,如果基层乡镇遇到农民工讨薪这样的群体性敏感事件,就可通过系统上报至县级法律服务中心,由县级法律服务中心在平台上快速分配任务,并进行跟踪督办,充分发挥平台龙头指挥作用。

今年6月,宁津获批全省首批“智慧调解”试点县。随后几个月,宁津结合地方特色和“智慧调解”系统应用情况,梳理共性需求和个性建议125个,并于今年10月在全县所有调委会、乡镇(街道)安装调试完成。“在平台信息大数据支撑下,司法行政服务正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同时实现流程再造,打破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单兵作战为综合作战。 ”卢孟清说。

11月5日,宁津县保店镇发生一起工伤事故。由于案件涉及多个部门,赔偿主体关系较为复杂,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相关法律上把握不足。通过“智慧调解”平台上报信息后,县司法局立即组织律师、专职调解员,通过视频终端给予调解指导和法律知识支持,仅用3个工作日就圆满化解了该案件。

自“智慧调解”系统试运行以来,宁津县已成功调处案例133起。

记者|董建新 通讯员|毕向东 孙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