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疾控部门:一路披荆斩“疾” 筑牢健康之“堤”

消灭天花、鼠疫,控制丝虫病,实现无脊灰目标;1965年消灭黑热病,1998年后再无霍乱病例报告; 2014年,德州在全省率先达到消除疟疾标准……我市卫生防疫部门成立以来,30余种传染病被消灭、基本消灭或有效控制。


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景

这背后,是一代代疾控人的一路披荆斩“疾”,才筑牢健康之“堤”。他们心系社会,服务人民,传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卫生防疫精神,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风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市疾控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十二五”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36项。

强技术
拥有一锤定音的软硬件支撑

时间追溯到1961年,德州恢复专区,17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乘着马车、一路颠簸,从聊城来到德州,组建了当时的德州专区卫生防疫站,成为第一代德州疾控人。 2辆自行车、1台电冰箱、1个恒温箱和在三八路东段借用的10间平房,开始了德州疾控事业的创业之旅。


上世纪90年代儿童预防接种场景(资料图)

当时德州专区共有卫生防疫站12处,卫生防疫干部165名,各公社设2-3名防疫人员。卫生防疫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和指导群众讲究卫生,改善卫生条件,消除四害,预防主要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94年12月,随着德州地区改为地级德州市,德州地区卫生防疫站更名为德州市卫生防疫站。2005年12月,顺应民生需求变化,德州市卫生防疫站改革为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德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模式运行,工作重点也由原来的以防控传染病为主转变为集疾病监测、监督执法、预防医学科研、培训于一身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掀开了德州疾控事业的崭新一页。2011年4月,办公地址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天衢东路1169号(今疾控大街95号),当年6月因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独立运行。此后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也陆续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着机构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是围绕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目标,承担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等7项基本职责。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朱文彬介绍,2003年以来,我市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迅速推进,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时代,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2003年全社会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 2009年成功抵御甲型H1N1流感。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德州市疾控中心已先后建成国家级、省级食源性致病菌、流感、乙脑等监测网络实验室4个,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个,2017年入网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并成为全省首个接入国家级分子溯源网络的市级疾控中心,可开展食品类、非食品类产品,共计3701个参数的检验检测,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中心实验室之一。全市疾控实验室A类、B类设备配备率均为100%,市疾控中心实验室C类设备配备率为72.5%,为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一锤定音”的技术支撑。

2015年市疾控中心被国家卫计委表彰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市疾控中心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

重防控
30多种传染病被消灭或有效控制

2015年1月12日,原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印发通知,宣布德州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消除疟疾考核的市。

疟疾是由蚊虫传播的寄生虫病,历史上,这种疾病深深危害着德州人的健康。

新中国成立前,我市疟疾处于自然流行状态,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1975年以前每年发病都超过2万例。如1961年全市疟疾发病150412例,死亡34例,个别村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发病,严重影响“三秋”生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市疾控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落实现症病人管理、治疗、休止期根治、疫点处理、灭蚊防蚊,开展重点人群的预防服药及“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等工作,逐步控制了疟疾疫情。 1987年以后全市年发病人数降低到10例以下,201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消除疟疾目标,比全省达标提前了4年。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检验样品

和疟疾一样,德州疾控人经受住了一拨又一拨公共卫生安全考验,不断创新发展,优化疾病防制策略,一批危害严重的疾病得到消灭和控制,公共卫生监测覆盖不断强化,消灭天花、鼠疫,控制丝虫病。“1965年以后我市再未出现黑热病病例,1998年后再无霍乱病例报告,1988年中国加入全球消灭脊灰计划,我市开展了多轮大规模强化免疫,1991年10月后再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我市进入无脊灰状态,各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管理科科长王洁介绍。

改变的背后,是一代代疾控人不懈的努力。历史上,德州市曾是脊髓灰质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白喉等传染病的高发区。疫苗的使用使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从1978年前的“四苗防六病”,到2008年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免费接种疫苗扩大到12种,可预防传染病增加至12种,通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市儿童免疫接种率稳步提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我市自1989年起无白喉病例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992年的10%左右下降到1%以下,麻疹、流脑、乙脑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门诊建设不断优化,预防接种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冷链设备配备不断加强,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更加规范,全市现有预防接种门诊175处,规范化建设率达100%,数字化门诊建设率达到80%以上。

惠民生
从监测疾病谱到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从专门为群众“打疫苗”到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德州疾控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变化,但变化的背后,不变的是德州疾控人护佑群众健康的初心和宗旨。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的变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占比不断增加。

我市于2005年在武城县启动了以死因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疾病监测试点工作,2011年死因监测工作覆盖全市。2013年底,在全市范围启动肿瘤登记、脑卒中、冠心病监测工作。各项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保证数量到保证质量,一代代慢病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2011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了15部门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各部门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领导小组。多年来,我市依托“健康山东幸福德州”宣传平台,借助国家、省级慢病示范区创建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及复审的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结合“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各类卫生宣传日及省、市减盐专题活动,组织开展了以“知晓你的血压和控制目标”为主题的全民测量血压、咨询义诊、科学减盐、营养膳食、“减盐控制高血压”公益宣传活动,普及低盐膳食与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人们的减盐意识。

2012年我市疾控部门引导我市扒鸡生产企业、德州一中火腿加工厂等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控制食盐使用量。2013年与质检部门反复沟通,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永盛斋扒鸡食品有限公司均研发生产了低盐扒鸡品种。

“除了疾控部门的组织发动外,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宣传普及维持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的知识与技能,我市开展“一二三四”奔健康活动。 ”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地方病防制科科长张本旭说,该活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新设立健康评估点120个,服务人群近100万人,开展健康测量近30万人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00余次,覆盖人群近100万人;我市自2016年起,每年都参加全国“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赛,参赛人员共计1万余人次,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在全市范围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县和健康促进示范场所创建工作,积极践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目标。2019年夏津县、庆云县作为第三批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试点成功通过省级验收,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1处、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4处,全市健康促进示范县创建率达到45.5%;12家医院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全市建成健康教育基地8处,健康教育主题公园11处,居民健康支持性环境大幅度改善。

为做好健康宣传和科普工作,整合全市健康教育资源率先在全省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涵盖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专业,现拥有专家64名,常年深入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农村开展“五进”活动;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百场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累计讲座近500场,5万余人直接受益。

自2015年起,市疾控中心还主动开展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累计调查居民3万余人,分析居民健康问题,了解居民健康诉求,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帮助百姓树立“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不断提升百姓健康水平。

记者|王志强  通讯员|许学水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