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州历史上的大儒董仲舒身上汲取廉政智慧
董仲舒廉政思想36则(10-13)
□郭付军
编者按 市委办公室副调研员、历史学硕士郭付军,作为德州“清风智库”成员,多年来致力于廉政文化建设,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廉政教育资源,汲取廉政养分,通过对董仲舒“以德治国”思想的悉心研究,撰写了《董仲舒廉政思想概述》一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董仲舒廉政思想36则》,以期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廉政理论,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新的参考和帮助。本报自今日起全文连载,以飨读者。
——2019年11月22日
10.养心为上
董仲舒认为,精神对身体的保养作用极大。他说:“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人的身体之气是顺从精神而形成的,精神是从意志中产生出来的。心意疲劳的人精神纷乱,精神纷乱的人气就少,“气少者难久矣”。
人的思想活动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董仲舒主张“闲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减少欲望,不干坏事,这样就可以使人的“意”,也就是思想平静下来,精神因此可以得到安静。精神处于安静状态,人体的真气就会集聚。真气经过适当保养,既充足又顺当,那就大体上掌握了养身之道。董仲舒从平意、静神、养气的三者关系出发,论证了思想活动、精神面貌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董仲舒认为,心主宰人体内真气,不管心如何变化,气都要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动。这儿的心,即为人的思想和情感。“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这些都是气随着思想情绪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的例子。因此,董仲舒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不贪外财,不争名利,心里又没有私心杂念,情绪上心平气和,办事妥当公允,不偏不倚。这就是“仁者”的做法,也是长寿的根源。
11.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孟子是长寿的仁者,活了84岁。他有什么经验呢?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的一种精神气质。董仲舒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观点,他说,孟子养气就是指“行必终礼而心自喜,常以阳得生其意也”。行为一定要符合礼教,心里自然喜悦,又经常根据积极正向原则考虑问题,有这种道德的人就是仁人,就能长寿。
董仲舒还认为,真元之气对于人来说比衣食更为重要。气的多少优劣又直接受到人的思想情绪的影响,思想情绪又与人的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就成了养气保身的重要方面。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指实行仁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这说明儒家把精神生活的价值看得高于物质生活。
仁义与功利的关系,又可以简化为义利的关系。董仲舒说:“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进行仁义教育,提高仁义道德水平,对于养生极为重要,比任何物质利益都更为重要。这说明儒家把精神生活的价值看得高于物质生活。
12.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仁的内涵最简洁、最通俗的概括。董仲舒重新界定仁的含意,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施与和贡献,否定了自我满足与获得。他指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不爱别人,只爱自己,不能叫作“仁”。
他举了个例子。春秋时代,有个诸侯王叫晋灵公,大臣们上朝拜见时,他在台上,用弹丸弹射大臣们。诸位大臣跑来跑去躲避弹丸,晋灵公觉得挺开心。还有一次,一个厨子给他煮熊掌,熊掌比较难煮熟,他馋得很,等不及,就让厨子快快拿来吃。一吃发现不熟,一气之下把厨子给杀了,将尸体肢解,用畚箕让人抬走。董仲舒这样评论:“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他说,晋灵公以自己的喜爱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安危甚至生命,这不是仁人的表现。
在董仲舒这里,仁首先表现为一种仁爱的精神,在待人接物中,便会融入这种情感,做到收敛不争。仁者还表现为有豁达的胸襟,没有伤害和厌恶别人的心理,没有嫉妒别人的意向,没有感伤愁苦的欲念,不行背理之事。做到心情舒畅,志气平和,行事顺道,这样的精神境界,心灵就能得到净化。董仲舒强调仁在于爱别人,不在爱自己,因为爱我则会与人有争,会被世俗功利所扰,对社会是不利的。
13.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对于“义”,董仲舒是这样说的:“义者,谓宜在我者”。按照适宜的规则行事,就叫作义。取财,要做到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为官,要“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如果背离了伦理道德,就要用义来纠正他们。
董仲舒对义的阐释强调的是对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他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如果自己行为不端正,虽然能够整治别人,也不能认为是符合义的要求。他举了公元前534年楚灵王讨伐陈国的例子,楚灵王“执人之罪人,杀人之贼”,做了一些合乎义的事情,但由于楚灵王自身不正,灭了陈国,使陈国臣民大失所望,所以楚灵王不能算是行义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义呢?就是要勇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做到“自称其恶”。小错误发生在别人身上,可以不提;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要揭露出来,并加以批判。这叫做“躬自厚而薄责于外”,对己严,对人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说“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说的是修身就要纠正自己,宽容别人。
这是对义的含意阐释的发展,由“宜于社会”发展到了“正己自束” ,是一种进步。要求统治者用新的伦理道德来严格约束自己,限制诸侯王和大地主穷侈极奢的生活,以此来稳定社会,维护长治久安。“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用理的要求修正自己,用礼制为百姓创造幸福,推行恩德,用宽容的制度包容大众的行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别人一定做到;自己有毛病,却指责别人有这种毛病,这是没有道理的,别人是不能接受的,“其理逆矣,何可谓义”!(未完待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