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方医学尚未启蒙之时,得益于华夏大地上独特丰厚的自然资源,勤劳聪慧的先辈们已经孕育出了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
从神农尝百草惠泽后世、华佗自创麻沸散成为外科手术第一人,再到张仲景寻方著书肩担传承......历经时光淘洗,中医学在中国历史长河里镶嵌上了一颗又一颗闪闪明珠。
走进现代,西学东渐,国门大开,迎来西方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冲击,又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生态面貌,传统医学与中华民族共同迎来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1929年,那时还是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余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的话,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 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上海是“国医节”的发源地。
历史上的名医
黄帝-(针灸之祖)(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由黄帝与歧伯、雷公等托名汇集著作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由《灵枢》、《素问》两部分组成。
扁鹊-(脉学引导者)(春秋战国)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扁鹊被称为华夏医祖,著有《难经》是传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世传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先行者。
华佗-(外科之祖)(东汉末年)约145—208年,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相传为曹操做过诊治,为关羽刮骨疗伤。创制实用的“五禽戏”健身方法。
张仲景-(医圣)(东汉末年)约公元150年—215年,东汉末年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它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葛洪-(预防医学倡导者) (东晋)公元284年—364年,字稚川,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自号抱朴子,较早提出预防、治未病,并付诸于实践。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孙思邈-(药王)(唐朝)公元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太宗封他为药王。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著有《千金要方》。
钱乙-(儿科之祖)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李时珍-(药圣)(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宋慈-(法医之祖)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通讯员|左天普 陈静
编辑|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