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必胜信念 冲刺攻坚任务 | 德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解读12个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3月20日,我市召开“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坚持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切服务高质量发展,瞄准体制机制障碍,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重点在公共卫生、流程再造等12个领域改革攻坚。

改革目标已确定,攻坚号角已吹响,如何咬定既定目标、高质高效完成任务?本报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深入解读——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常树风表示,将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攻坚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防治体系,全面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各县级疾控中心尽快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加快市县两级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在各级疾控机构设立首席专家,强化检测预警、疾病预防、卫生检疫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控实施管理等职责,全面提升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工作能力。加快推进市传染病防治中心建设,同步规划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和医用物资战略储备库项目建设。

大刀阔斧推进“流程再造”,才能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隋力表示:“我们将咬定流程再造工作目标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审批服务资源集聚优势,确保任务件件落地。要在‘三减一优’‘一窗受理’‘一件事一链办’‘一网通办’上持续发力,加大试点项目推进力度,放大‘德办好’品牌服务效应。推行企业开办半日拿证、免费刻章;项目审批全程网办、‘管家’服务,90日办结;推出市县两级100个高频‘一件事一链办’服务清单;开展‘三减一优’工作,努力实现即办件比率超过70%。通过流程再造,全力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让企业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真正实现跑一次是上限、不用跑是常态。”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胡志强表示,近年来,伴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及相关活动举办,我市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当前各地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各类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吸引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将在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围绕高端人才引进、青年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扶持、人才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我市人才政策进行优化,打造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胡志强表示,将持续实施“假日专家”工程,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具有德州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更能激活发展活力。”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张慧君表示,将从大力构建创新体系入手,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同时,加快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每年筛选50项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入库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库。另外,制定出台《德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针对大会提出的扎实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等,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赵明国表示: “我们将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原则,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力度。二是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三是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科学有序做好土地供应。四是全面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另外,按照省‘五大行动’‘三大工程’内容要求,落实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国土建设水平,逐步构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

围绕大会提出的财税金融改革“四增两降”目标,市财政局局长王健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专项资金清理整合,让财政资金整合做“加法”。同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民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财政部门将用足用好专项债券资本金政策,支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具有较大示范效应且符合领域要求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从今年开始,出台的支持产业发展的奖励、贴息、无偿补助等财政政策,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扶持方式,积极探索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将围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这条主线,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攻坚。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华表示,围绕“蓝天保卫战”,将突出扬尘治理、机动车管控,坚决遏制散煤复燃,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向科技减排要效益。围绕“碧水保卫战”,将补齐中心城区及县城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县乡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短板,全力提升水质。围绕“净土保卫战”,将着力破解危固废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立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打好国企改革这场攻坚战,不仅关系市属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市国资委主任徐宏城表示,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提速加力,把国企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国企做优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市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年终实行硬性考核;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市属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等合资合作;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方式,推动企业优质资源向主业集聚。

“外向度低,是开放发展滞后的表现,我们必须扭住提高我市外向度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彻底破除困扰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开放意识不高、开放素质和开放能力不强等瓶颈制约。” 市商务局局长许健说,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理念更新的文章,树牢开放发展的思想自觉,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主动融入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大局,融入全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重大战略。二是做好精准招引文章,实施党政“一把手”项目工程,精准招商,实施“主题概念+产业基金+产业链”招商模式。三是做好园区激活文章,指导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实现“瘦身强体”,加快产业集聚,着力推进“双招双引”、外资外贸、项目建设,构建以“亩产效益”、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特色产业为主体的考核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连臣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补短板,二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抓强项。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村,具体到我市来说,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短板,精准发力,销号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把着力点放在抓好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等方面。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也是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省委交给德州的重大政治任务。这方面,要抓强项,把现有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好。要继续在能够突破的地方率先突破、能够突破的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形成一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因此,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司法局局长李福辉认为,抓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应把更多功夫下在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上。他说:“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各级各部门谋划工作要多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多用法治方式。要通过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为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蓬勃发展厚植土壤。要规范涉企执法,行政执法部门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要坚持必要性的原则,严防部门执法工作随意化倾向。市司法局将立足自身职责,继续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各项任务,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法治保障。”

大会提出,要“把抗击疫情中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对此,市委政法委副处级干部朱克芳认为,抗疫工作中,我市“雪亮工程”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牢牢把握基层社会治理规律特点,以“天上有网(雪亮工程)、地上有格(网格化)、手中有哨(综治信息系统)、联动高效”为总目标,积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以“一体化、实战化”为原则推进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流程再造、平台优化、能力提升”为原则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联网为基、应用为主、社会共享”为原则推进“雪亮工程”应用;以“重点人员、重点领域”为靶向筑牢公共安全防控网;牵头整合社会各界资源,筑牢心理疏导“心防战线”。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在大区域布局和竞争中思考我市发展问题。对此,市委党校杨明文教授表示,面对全省全国区域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要有历史担当,要增强使命感,努力奋斗,谱写我市发展的新篇章。同时,要靠解放思想、制度建设、市场意识、科学精神、先进文化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