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天下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韩金祥:实心任事 扬力有年




4月9日,一场春雨落泉城。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一座现代化校园经雨水冲刷,越发崭新精致——这里便是去年初建成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南主校区)。

作为全省最年轻的高校,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整合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下文简称省医科院)、山东省立医院的教学科研及医疗资源,目前是全省最大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德州老乡韩金祥目前在这所学校任职党委常务副书记。在近40年的医学研究生涯中,他实心任事,在生物医学、罕见病防治等领域颇有建树,征服了一座座高峰;身为管理者,带领省医科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目前正带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朝着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目标迈进。

意气风发做创造性前瞻性的科研人

21岁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29岁任省医科院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38岁成为省医科院副院长,40岁升任院长;33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4岁获评全省十大杰出青年,43岁荣膺全省十大自主创新人物……翻开韩金祥的履历,能看到一段令人羡慕的成长史,在每个节点,他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意气风发的背后,是扎实的学术功底,非凡的工作能力,以及极具前瞻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这个春天,“核酸检测”“基因扩增实验室”等名词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很多人知道了这些名词,但不了解其背后的基因工程、基因芯片和生物医药等技术。而韩金祥是国内最早关注这些技术的研究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生物芯片技术兴起,对细胞、蛋白质、基因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检测得以实现。认识到这一技术在疾病检测等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韩金祥于2000年主持建立了全省首家生物芯片实验室。以实验室为载体,他和团队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基金、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制出多种新型检测生物芯片。“癌症与基因有关,每例患者的每个肿瘤都具有独特的基质,通过基因组学研究,能为个性化治疗癌症提供依据。 ”为此,韩金祥建起基因组学研究平台,进行乳腺癌、食管鳞癌、大肠癌和肺癌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并开展胰腺癌等胃肠道肿瘤的蛋白组学研究。此外,他首次揭示并提出bcr/abl嵌合基因在慢性白血病中新的作用机制,推动医学界对白血病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韩金祥不仅从事医学基础研究,还努力推动技术落地。他主持研制的一种基因工程药物和一种艾滋病、丙肝病毒抗体联检试剂盒均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同时成功转让给医药企业,制成了产品应用于临床。

近些年,罕见病成为韩金祥关注的焦点,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建起全国第一个省级罕见病防治协会和第一个省级罕见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承担了科技部“中国罕见疾病防治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牵头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防治联盟,开展了全国8省市罕见病流行病学调查,牵头建立了针对3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资源数据库。他告诉记者,全省约有100万名罕见病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往往导致“患者求医无门、医生爱莫能助”的困境,对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很大伤害,“我希望能帮帮这个群体”。

过去近40年的科研生涯里,韩金祥为首主持实施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8项,其中为首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其中为首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新药证书2项、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SCI收录61篇,主编著作3部。

尽心尽力做高水平专家型的管理者

科研之外,韩金祥常年担任管理职务,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心尽力,做高水平专家型的管理者”,长期实践中他交出了出色答卷。

2003年任省医科院院长后,他倡导“求真务实、扎实有效”的行为准则,提出“营造竞争氛围、营造学术氛围”的科研工作思路,拿出真金白银对创造优质项目、论文、专利、新药证书的个人和团队进行重奖,推动科研项目层次、经费总额、科技成果等屡上新台阶,带领省医科院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医学科研院所前列。

在全国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韩金祥提出科研单位必须培养造血机能,科技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省医科院成立产业工作委员会,亲自担任主任,把产业工作作为加快省医科院发展的两个支柱之一,并取得了大量实质性成果。

韩金祥常常深入一线,了解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2004年底,他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建成7000平方米的省医科院综合楼,大大改善了科研、教学和研究生住宿条件。 2005年筹资在章丘购地1000亩建成省医科院东部新区,目前已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生物医药产业园。

2017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关志鸥挂帅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任院长。韩金祥被任命为党委常务副书记,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科技和人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山东建设医科大学,我盼了很多年。 ”韩金祥难掩激动之情,“我们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精英式临床医学国际班,每年招收不多于百人,国际接轨式培养。我算了笔账,若我们培养出1000个医学生,其中有500个留在山东,基本能支撑起全省的医疗卫生建设;如果500人中有200人能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这个体系里工作,这所学校绝对能达到国内一流的高度。 ”

利用在省医科院科研管理的丰富经验,韩金祥竭尽所能,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目前,学校拥有本硕博和继续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设有32个教学机构、5个科研机构和5个教辅机构,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40余个,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3家,非隶属附属医院23家,正在向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无私忘我做有付出有作为的奋斗者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韩金祥犹记得,当年为了研发一款检测试剂盒,往返了50多次北京,到卫生、药监、科技等部门送样本、跑手续。那时没有高铁,每次他都坐一夜火车,第二天忙得午饭也顾不上吃,晚上再回济南。实在饿了就在路边买个煎饼,吃碗刀削面。“我现在最爱吃的还是煎饼和刀削面,吃出感情了。 ”韩金祥笑道。

不曾想,就在他以为看到曙光时,药监部门宣布当年不再为单一病种的检测试剂盒批新药证书,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当晚,在一家招待所的地下室,从不抽烟的他买了一包烟,和同事讨论了一夜,也抽完了一整包烟。

韩金祥不是一个会被挫折轻易打倒的人,灵感在逆境中迸发出来——可以做一款多重试剂盒,能够同时检测两种疾病,省时省力还省钱。

说干就干。第二天,韩金祥和同事回到济南,经过两个月连轴转研究,最终成功,制成后来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生物Ⅰ类新药证书,并成功转让的艾滋病、丙肝病毒抗体联检试剂盒。

1992年,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正在筹建实验室,韩金祥带领团队筹备资金、购置设备、争取项目,没白没黑地忙活着。 7月的济南,骄阳似火,妻子离预产期只有几天,而他还要去一所大学谈项目。没想到,当他忙完工作时,被告知妻子已经在一位同事的搀扶下步入产房,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生下一个女儿。

韩金祥妻子是名医生,平日里也很忙碌,但为了他的事业,默默将家中责任承担起来。“孩子上幼儿园期间,一共让我接过3次,但有两次我都忘了,等加完班赶到学校,看着孩子站在门口眼泪汪汪地等着,我心里特别难受。 ”说到这里,韩金祥面露愧疚。

韩金祥脑中无时不刻装着科研,每天进行高强度的工作,睡眠时间被严重压缩。如果白天有难题没有解决,睡觉也不踏实,甚至常常在半梦半醒间想到一个好点子后,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继续工作。“我想做点事,为社会也为自己。”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韩金祥就用这句朴实的话勉励自己。近40年的时间证明,他显然做得足够好。

故土情深做有能力有贡献的德州人

韩金祥说,做科研要用心肯干,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也是他从小就有的特质。

1963年10月,韩金祥出生在夏津县城关镇(今银城街道)栗庄村,父亲担任村支书,多位亲人在城里工作。他回忆说,家人常常讲起外面世界的精彩,所以他立志好好学习,靠努力走出农村。

韩金祥的成绩很少跌出前两名,尤其擅长数理化。课堂上做练习题时,他经常用不一样的解法解出难题,有些方法甚至老师也想不到。“很多人说我聪明,但我认为方法加努力最重要,我现在跟女儿也是这样讲,听课要认真,把最基本的概念学懂弄通,再去举一反三,每个学科都要总结出独特的学习方法,每道题都要总结出不同解法。 ”

韩金祥对学习非常较真,有一回物理老师讲错了一道题,下课后他立马到办公室反映,老师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不愿承认。放学后,他追到教职工宿舍继续“理论”,终于让老师“认错”。

虽然有这样的插曲,但韩金祥和老师的关系一向很融洽,“每次我学累了,他们会让我去教职工宿舍休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我,所以现在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去看望老师们。 ”

恩师难忘,乡情同样如此。这些年,韩金祥一直关心家乡的发展,多次返乡调研。他表示,德州处于京津冀和省会两大经济圈,应该进一步增强融入的主动性和深度,更加重视科研人才方面的交流合作,借力区位优势谋求进一步发展。“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策出力。 ”韩金祥说。

个人简介

韩金祥,1963年10月生,夏津人。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罕少见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等。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大创新人物、山东省十佳中青年科技专家、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组部第一批“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晓航 通讯员|邓美平 陈欣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