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6月4日,在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重点工作攻坚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权威发布我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重点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2016年至201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4年累计降低22.12%,提前完成省定“十三五”任务目标。

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着力强化能耗“双控”,坚持把节能压煤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主攻方向,研究制定了《德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将全市能耗“双控”和减排目标科学合理分解到各县市区,形成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强化源头控制,合理规划建设高耗能项目,把节能审查作为“双控”的重要手段,严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产业、项目流动。

在煤炭消费压减方面分解下达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年度工程压煤清单,以压减工业用煤、治理分散燃煤为重点,持续推进煤炭压减工作。截至今年5月,纳入省“十三五”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两台燃煤机组已关停并通过验收;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淘汰。 2019年全市县城新增清洁取暖面积634.4万平方米,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9.08万户。

2019年,市生态环境委办公室以贯彻落实“四减四增”为重点,围绕“1+1+8”污染防治攻坚方案,持续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市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改善幅度为1.9%,列全省第1位。境内5条主要河流水质21项指标均达到Ⅴ类标准,其中4条国控考核断面类别提升率为75%,超额完成国家约束性指标。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危固废管理更加规范,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1+1+8”污染防治攻坚战628项年度工作任务已全部按序时进度完成。

今年,我市围绕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4方面,确立了年度工作目标: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57微克/立方米以内,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59%;南运河、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5条主要河流国省控考核断面21项指标年均值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2020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不低于90%。保障土壤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杜绝土壤环境安全事件。

今年4月和5月,市生态环境委、市生态环境局成立工作组,分别赴夏津、禹城、平原、临邑,对扬尘治理、散煤治理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切实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5月22日,《德州市2020年度散煤治理工作方案》印发,确保攻克散煤治理顽疾。今年5月,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省内城市列第五位。水环境质量方面,今年1至4月,南运河、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5条主要河流国省控考核断面21项指标年均值均已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方面,我市组织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对《关于2019年度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情况的通报》中91家企业,建立问题清单台账,督促各县市区限期整改,推进落实企业危险废物管理主体责任。

同时,我市以强化自动化监测能力建设和监测数据质量监管为抓手,进一步实现精准化监管。科学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减排清单,依托“一市一策”课题组科技支撑和研究成果,巩固深化“市长批办、专班跟踪督导、县市区落实”闭环工作模式,强化成果运用转化,引进治污示范技术,推动污染治理精准化、科学化,在科技治污上实现新突破。关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邀请国家及省相关行业专家评审,已经形成了《德州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对建设方案进行修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编辑|董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