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德州机关大讲堂第二十三期疫情防控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四楼会议室举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市直及中央、省驻德单位机关党组织书记110余人现场聆听。
援鄂之初,作为一名检验技师,实验室就是他的抗疫战场,和病毒最集中的痰液、鼻咽拭子打交道,与病毒展开殊死较量。而当援助黄冈的576名山东医疗队队员回到了家乡,作为疾控工作者,他还需要继续坚守。他就是德州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德州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技师刘维超。下面听他讲述他的战疫青春故事——
战疫青春在一线绽放
大家好。我是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技师刘维超,是生物化学与生物分子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更光荣的身份是德州市第五批、山东省第十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在黄冈的43天,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就是这短短的43个日夜,却为我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抗“疫”故事。
(一)
早在今年初,我们的团队就凭借超强的专业敏锐性、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对疫情的科学研判,构建起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而这个高效团队给我的磨练与浸染,让我蓄积下与新冠病毒对抗的巨大能量。
1月22日,我们收到全市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样本;1月24日凌晨,我市第一例阳性检测结果出现。随着确诊消息的落实,德州市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式打响。
我不否认,自己是一名疾控战线上的检验新兵,疫情防控初期,同事们手把手帮我穿戴防护服,助我缓解焦虑和紧张,每次走过狭长的走廊都让我莫名地感到逆行的悲壮。我感谢在德州抗疫的这段经历,让我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并为将来的远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2月15日上午9点,我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紧张忙碌的工作着,实验室外传来一项特殊任务——紧急选派一名核酸检测人员驰援黄冈。刚听到“驰援黄冈”的一瞬间,我整个人愣住了,那可是疫情的最前线,心里不免忐忑起伏。几分钟后,我的心情很快趋于平静。我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那铿锵有力的话: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在胶着对垒的紧要关头,一定要坚持下去,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我是一名疾控工作者,我应该承担起这个职业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祖国需要我时,我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绝不退缩。于是,我迅速拿起纸笔,第一时间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
综合考虑专业能力和前期抗疫表现,半个小时后,单位确定我为援鄂人选。时间紧急,需要立即赶往机场,我只能通过手机跟远在夏津老家的父母和即将结婚的女朋友视频告别。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视频那头他们强忍着流泪的笑脸,那不自然的表情透露着她们的担心与牵挂。
在单位的帮助下,女朋友赶赴机场为我送行。远远看到飞奔过来的她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需要坚守在德州战疫一线,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却说不出。看着手中的鲜花,我做了有生以来最勇敢的事,在机场,我单膝跪地向她求婚。我不知道此去黄冈的结果是什么,我甚至想到过自己有可能回不来了,但是,在出征前,我想给她一个承诺,也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我们约定,疫情散去之时,就是我们的大婚之日。
(三)
作为一名检验技师,实验室就是我的抗疫战场,在这里,我每天与病毒最集中的痰液、鼻咽拭子、粪便样本打交道,与病毒展开殊死较量。
每次走进实验室之前,我都要穿上三级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和两层乳胶手套,套上鞋套,全身捂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鼻梁卡得红肿疼痛,脸颊勒出血痕是常事,长时间待在负压实验室里,稀薄的氧气导致大脑缺氧、头晕目眩更是时常发生。
在我支援的黄冈浠水县,简陋的检测设备、紧缺的防护物资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难度。为了节省防护物资,我坚持着全程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为了确保操作准确,我需要一个动作保持很长时间,一天300份样本,加取试剂至少1200余次。8连管每排8个孔,为了准确记忆加样顺序和位置,全身心投入的我在那时候好像只认识1到8这几个数字。因为我深知,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即使这样,意外也难免发生。除了自身的技术过硬,也少不了战友的支持和保护。在一次实验中,由于采样管盖子松动,内容物忽然流到了我的手上,多亏了身边并肩作战的队友,迅速帮我进行了消毒处理,确保了实验的安全。
每次实验结束,纵使滴水未进,脱掉防护服的我从里到外全身都是湿透的,乳胶手套里都能倒出汗水来,而口罩的压痕泡在汗水中,更是像针扎一样疼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队友们泡在实验室中一干就是一天,经常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最多时单日完成了752份核酸检测。
身体的痛苦、感染的风险,时刻在我们左右。但我已经不再畏惧,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击退病毒增加力量,那个人的安危又算的了什么?!
(四)
截至3月21日,我们累计检测样本7367份,圆满完成了核酸检测的阶段性任务。也是在这一天,援助黄冈的576名山东医疗队队员回到了家乡。而作为疾控工作者,我们选择留下来继续坚守。
留守,是为了更安心地离开。此时的我又走上了另一个战场,在当地5家企业,我身先士卒,帮助他们开展防疫消杀,指导复工复产。我们还开展了3次专题讲座,为当地培训专业人员120余人,留下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防控队伍。
回想起在黄冈抗“疫”的日日夜夜,有辛苦,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感动。忘不了浠水县政府服务专班24小时的贴心服务,忘不了那份无意间提及第二天就端来的热气腾腾的家乡饺子,忘不了接送我们上下班的司机师傅只想和援鄂队员们合个影的简单愿望。这些难忘的瞬间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是值得我一辈子珍藏的记忆。
离别的日子总是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3月27日晚,我们接到第二天撤离的通知,没来得及和浠水的同事告别,心中不免遗憾。然而第二天,浠水的同事们早早便赶来酒店为我们送行,接过“沉甸甸”的鲜花和感谢信,摘下口罩的我们第一次看清了彼此的模样。
4月12日,结束隔离休整的我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继续与同事们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由于参加援鄂,我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奋战在病毒检测战场上的德州疾控人,他们同样白衣执甲,与病毒直面较量,同样肩负抗疫重担和使命,却选择默默迎疫而上。
我的同事徐北霜,为全身心投入战斗,春节前就将年幼的儿子送回了老家,第一例阳性检测结果出现的那天,我清楚的记得她手机上显示的42个未接来电,和电话那头盼望着妈妈回来陪着过年的稚嫩声音。
就在报告会进行的同时,我的同事们依然奋战在实验室中,从第一份样本至今,已经140个日夜。我仅仅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而我们的团队也仅仅全市疾控系统中的一员。
(五)
有人问,跟最危险的病毒打交道,你害怕吗?我说:“我怕也不怕”。我怕,是看到日渐增长的数字,担忧我的同胞;我不怕,是因为我想起了身上穿的这身白袍。我怕,是我知道接触病毒最近的人有被感染的风险;不怕,是看到我们更多的同行前赴后继奔赴武汉。
2003年非典爆发时,我们还懵懂无知;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尚青春年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我们站在抗“疫”最前线,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战士、勇士,用热血、坚毅、奉献,书写着战“疫”的青春故事,淬炼着年轻的脊梁,彰显着青春的担当。疫情没有国界,更没有省界、市界,哪有疫情,哪里就有我们疾控人!
我有幸生活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到黄冈参与抗“疫”,我收获了很多。虽然远行,但不孤单,有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家人的理解,每天都是充满力量;虽然推迟了婚期,但在全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和我的爱人一起在海南补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我没有遗憾。
经过这次洗礼,我更加理解和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更加不负党的期望、人民期盼、民族重托;更加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谢谢大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尹晓燕 董天力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