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演 演群众 | 武城:46支邻里艺术团带活乡村文化

“你们听我表一表,党的政策放光芒,咱们农村大变样,街道清洁、路灯亮,到处都是新气象……”6月4日,在武城县老城镇三片区邻里艺术团演出现场,78岁的吴淑贞带来一段自编自演的快板——《党的政策放光芒》,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大家齐聚姜辛庄村的文体小广场,不时为精彩的演出喝彩。

农村不乏文艺人才,村民又对优秀文化需求迫切,如何搭好平台,让二者有效结合?今年4月份,武城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习胶州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扶持镇、村艺术团模式。各镇街以片区为单位成立邻里艺术团,以镇街综合文化站为依托成立镇级艺术团,创排文艺节目,开展串门式村村巡演。

做过40年幼教的吴淑贞一直是姜辛庄村里的文艺名人,快板、双簧、腰鼓等多种表演形式,样样拿手,过去缺乏演出机会,编了节目自娱自乐,如今成立邻里艺术团,她自己加入的同时,还教会了十几名村民一起入团。如今,这支老城镇三片区的邻里艺术团,吸纳了8个村庄的30多名文艺爱好者。“现在我们基本天天晚上排练,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吴淑贞说,党的惠民政策、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都是他们创作的题材。

锣鼓喧天,舞步欢快,掌声阵阵……当晚6点,在老城镇戚庄村的文体小广场上,四片区邻里艺术团带来的秧歌、广场舞、戏曲等节目也在轮番上演。“邻里艺术团不仅挖掘了村里的大批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聚拢人心。”戚庄村党支部书记曲凤申说,之前推进一项工作,挨家挨户去说,如今借演出机会,村民聚在一起,用节目宣传好政策,村民更容易接受。最近,村里开展户户通工程,需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邻里艺术团用三句半的形式向大家宣传,村“两委”党员干部带头打造了一条示范胡同,让村民打心眼儿认可,现在这项工程推进速度走在了全镇前列。“艺术团成员不仅为村民表演节目,而且成了文艺志愿者,人人都是宣传员。”曲凤申说。

武城镇则借邻里艺术团演出,向村民推广使用学习强国APP。5月29日,在东杨官屯村,全镇6支邻里艺术团的演员们各显其能,编排了快板《学习强国掀高潮》、小品《疫情来了,我是党员冲在前》等节目,还对20名学习强国先进典型进行了表扬。

武城文化底蕴深厚,有运河船工号子、柳子戏、花杠舞等一批非遗项目,但却没有真正成熟的文艺演出队伍,而村民又乐于接受贴近群众、源于生活“接地气儿”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打造邻里艺术团,我们可以挖掘、培育本土文艺人才,培养我们自己的文艺人才队伍,形成常态化的文艺演出机制,实现群众演、演群众,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武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传虎介绍,武城县把邻里艺术团纳入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伍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政府主导搭台、群众唱主角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按照群众需求“菜单式”开展文化活动,让身边人演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升群众参与度、认同感。

为了长期支持艺术团发展壮大,该县研究起草了《关于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的暂行办法》《武城县邻里艺术团管理办法》《武城县邻里艺术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各类团体的成立与申报条件、管理与扶持办法、活动开展形式、监管与奖惩等各项制度标准,对优秀文艺人才和作品进行奖励。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为镇、村艺术团配备整套演出设备,支持他们巡回演出;通过举办专项培训班与包片“一对一”辅导方式,重点培养文艺人才自编自创能力,编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主题的、不同文艺形式的精品节目库。

“目前,已成立8支镇级艺术团和46支邻里艺术团,覆盖了所有镇街片区。在片区之间和镇街之间开展串门演出,预计全年能演500余场次。”武城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峰说,下一步鼓励扶持队伍成熟的镇级艺术团和邻里艺术团通过推选程序,参加全县或其他县市区的“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人才,不断增强武城文艺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 | 尹晓燕

通讯员 | 吴华 李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