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气派的国医堂,明亮洁净的门诊楼,花园式的医院环境……7月30日,走进陵城区糜镇卫生院,眼前为之一亮。糜镇卫生院副院长李富友告诉记者,这里是陵城区人民医院定点帮扶基层医疗单位,共有医务工作者78名,医疗服务覆盖糜镇约5万居民。“1个月前,我在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因为两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现在,我直接转诊到糜镇卫生院做定期康复,省去了俺来回奔波之苦,真是太方便了,而且环境好着哩! ”糜镇徐阁村村民徐清华感叹说。
从2018年和2019年的一组医疗数据变化来看,糜镇卫生院全年手术台次由241台次增加到355台次,全年住院患者由1624人次增加到1862人次,全年门诊患者由28649人次增加到30199人次,卫生院之所以变得“炙手可热”,正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近几年,陵城区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开通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县级医院专家的优质诊疗,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陵城区卫健局局长刘智国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像徐清华一样,享受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带来的便利。
2019年,陵城区被国家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德州市政府确定陵城区为健共体建设试点单位。“下一步,我们将以市、县、乡、村‘四级’分级诊疗为基础,由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型,实现升级跨越式发展,以数字化平台推动基层医疗智能化升级,有效盘活现有医疗资源,逐步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刘智国如是说。
前几日,武城县老城镇大十八户村村民卢风兰,又一次收到了老城镇卫生院派送的常用药,她说:“原来,都是自己跑县城拿药,现在,镇卫生院医生都定期把药送上门。谢谢党和政府,是你们把健康送到我身边。”
卢风兰是省级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患有冠心病多年,今年3月份,又突发心梗。得知这一情况后,老城镇中心卫生院签约家庭医生王书娜,积极同上级部门沟通,为其尽快办理门诊慢病卡,定点医院在县人民医院。“两下两送”服务推出后,考虑其拿药路途较远,就医不便,征得本人同意后,经沟通协商,将卢风兰的慢病定点医院,转回了老城镇中心卫生院。
基层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从何而来?这源自武城县紧密型医共体改革, 8月4日,武城县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成立大会召开。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6月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出了“两下两送”服务,即:慢病门诊下放到镇卫生院、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下放到村卫生室;定期开展送医下乡、送药上门。和卢风兰一样,武城县已有7000多名慢病、两病患者都成了政策的受益者。这一政策的施行,一方面让群众少跑腿就近能用上药,另一方面又将报销比例由县医院的77%提高到乡镇卫生院的87%(贫困户提高到92%),减轻了用药开支。“我们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搭建平台,发挥了县人民医院资源技术优势,提升了镇街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患者不再舍近求远。减轻的不仅是他们的病痛,还有经济负担。”武城县委书记、县医共体管委会主任张磊说。
什么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王求禹给出解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县域医共体的“进阶版”,指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使县乡村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我们旨在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使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内基层就诊率逐步提高。 ”王求禹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共建成19个县域医共同体,覆盖10个县(市、区)、122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陵城区和武城县分别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个和1个,充分发挥了县级医院上联下带的纽带作用,推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把更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引向基层、投入基层,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刘世强 赵凯 王春霞
编辑|唐志梅